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汇编10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汇编10篇_第1页
1/8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汇编10篇_第2页
2/8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汇编10篇_第3页
3/8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汇编 10 篇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汇编 10 篇【篇一】 5 月 31 日,我有幸参加了“上杭县第三届城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联盟成果展示暨学科专题培训活动”,活动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上午,但活动容量却不小,听了三位老师的优质课和专家的一个专题讲座,收获满满。 不管是三位老师的优质课,还是专家的讲座,都给我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社会是学生学习和进展的大课堂,是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培育“社会人”的必经之路。 道德与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社会生活中人们因处理复杂的相互关系而产生道德,随着社会的进展才有了法治,人们在参加社会生活中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走出学校和教室这一框框,应把儿童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之中,密切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不但把他们看成学校里的一个小学生,还要把他们看成社会上的一个小公民,让我们的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社会,感受社会,讨论社会,体会社会生活的规则,播下法治的种子,掌握参加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一)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1.社会化的教学内容。教材篇幅是有限的,教材的内容也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因此,老师必须学会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曾兴俊老师教学的《不同肤色的居民》课前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世界上的主要人种,和不同人种特点;蓝晓霞老师上的《我是一张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纸制品,了解它们的作用,邱羿昕老师上《小水滴的诉说》,收集了自来水的制作工序、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等视频,这些都是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丰富了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理导行,三节课中,老师都有涉及相关社会规则、法律法律规范的渗透,如“种族卑视问题”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节约用纸,保护森林”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现了课堂的“法治”味,学生的学习时空都得到了拓展,不再是课堂的 40 分钟和教室的几十平方米,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局限与课本,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老师在参加学生课堂讨论中加以点拨,并维持秩序,指引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2.多样性的教学形式。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三位老师都能充分调动学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汇编10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