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划生育特点与对策探讨一、高等院校计划生育的工作特点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人才的场所,人群中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教职工的计划生育观念深入。高等院校,文化氛围浓,人员素质高,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能力强,计划生育工作也易于开展[2]。(二)在校大学生婚育观念与文化知识的不协调。按照《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和各校自己的学生婚姻生育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精神,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这些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但思想单纯,做事往往不计后果。恋爱、婚前性行为比较普遍,意外怀孕甚至感染性病时有发生,这也是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同时也凸显了其管理与服务的不足[3]。(三)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复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不断升高。高校流动人口主要指各种短期聘用人员,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由于学校用人机制更加灵活,用工方式多种多样,流动人口逐年增加,他们流动性较强,散居无定性,计划生育观念相对薄弱,对这一部分人员管理经常会出现忽视、脱节和盲区[4]。二、加强高校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建议与对策(一)创新管理体制,明确领导责任,建立计划生育首位工作意识。1.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管理机构。高校应设立独立职能的计划生育工作办公室,负责教职员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在校大学生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按教职员工、流动人口和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比例,配备专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5];各基层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以“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兼职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为主的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管理。2.明确责任,严格奖惩。为把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实、第1页共3页抓好,属地街道办事处与学校计划生育工作办公室签订《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签订,确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职责,使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职责落到实处。3.坚持各司其责,实现规范化管理。高校应在认真学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6]、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国人口发[2007]64号)和所在省市有关的地方性法规结合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管理规定和服务体系。规范各基层单位计划生育工作,把好教职工、学生进出关,安排好学生的青春期健康、性健康教育以及针对全校师生的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管理好教工和家属户口的迁入迁出以及承包、租赁合同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主管领导负责制的原则,形成以计划生育工作办公室为主导,各基层单位积极配合,各司其责,为今后更扎实地做好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二)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档案,有效动态管理。计划生育档案是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档案体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高校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7],在加强对网络服务和流动人口服务方面,各基层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人员的信息档案制度,便于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和服务,初步实现网络办公。针对本单位聘用的流动人口,严格实行“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严把“招工关”,在签订合同书时,必有计划生育的要求条款,为方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建卡立册并及时做好查验工作。(三)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宣传质量。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需求,大力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和服务是今后计生工作重要内容。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教学互动的方式,普及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以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性健康知识为核心的青春期健康知识,启发并指导在校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及本学校的学生管理相关规定,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慎重考虑结婚、生育问题[8]。在教职工中开设主题讲座。根据高校教职工对计划第2页共3页生育知识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对各层次教职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并将宣传教育与优质服务相结合,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关爱学生和谐发展,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