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帶動企業走向成功的啟示 胡小林老師主講(第三集)2010/7/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56-068-0003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大家請坐。下面我就接著向大家匯報,「中國傳統文化帶動企業走向成功的啟示」。前兩集向大家匯報了,就是我們公司本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恩與改過這兩條思路,如何展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感恩,我們在公司提出的口號是「感別人的恩,改自己的過」。因為我是老闆,可能是有錢人,大家會覺得你有錢,所以你成立愛心基金,你可為!像我們這種無能為力,還能落實中國傳統文化嗎?沒有錢能夠感恩嗎?《了凡四訓》上有這麼一段話,張畏巖很傲慢,「積學工文,有聲藝林」,很有名氣,文章寫得也很好。在咱們說今日在理論界,或者在文藝界很有名,他沒考上,他就「大罵試官,以為瞇目」,說你眼瞎了,我寫這麼好的文章,你判我不及格沒有考取。旁有一道者在那笑,「張遽移怒道者」,張畏巖移怒這道者,他說你笑什麼笑?然後這個道者就告訴他,給他講一段故事,說「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你命沒有,你雖然文章寫得好,你也考不上。然後張就被道者就折伏,張很狂。所以佛菩薩一般接引眾生採用兩種方法,一個叫攝受,一個叫折伏。我查是清涼大師寫的《華嚴經疏鈔》,攝受是對弱者,可憐的人,就是走到絕境的人叫攝受;折伏就是那些狂傲的,自以為是的人叫折伏。「攝受弱者,折伏狂者」,張畏巖就是狂。雲谷禪師對袁了凡屬於攝受,因為袁了凡萬念俱灰,被孔先生給算得一絲一毫都不差。到了南京棲霞山碰到了雲谷,雲谷給他講命由我造,福自己求的道理,燃起了他那個萬念俱灰的希望,讓他放下,改變了自暴自棄的、破罐破摔的這種狀態。你看《了凡四訓》剛開始是什麼?是攝受,以攝受開始。《了凡四訓》結束,張畏巖這個故事是最後一個故事,以折伏結尾。所以我們在這裡不能小看《了凡四訓》,老人家從三十五歲碰到雲谷,一直到六十九歲寫出這篇文章,字字珠璣,至精至髓、至真至正之理,否則印光老和尚不會推薦這本書。這本書我現在看了快要一百遍,每天早上起來都讀一遍,這是閒話,我們回到主題。張畏巖就提出這個問題,他說我沒錢,我怎麼修福?這時候道者,道長說了這麼幾個字,「善事陰功皆由心造,長存此心功德無量」,這麼幾句話。這個真是自己有錢才能做善事、才能積陰功嗎?不是,它是由心裡產生。我雖然做為老闆,手上有這種資源,可以用錢來布施,來成立愛心基金解救員工的困苦,但是有些病、有些事是真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