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在传播学教学的运用 摘要:传播学,又称大众传播学,这是一门理论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在其发源地新闻学院开设尚且需要深厚的社会学等相关人文社科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作为公共基础课,如何在动画专业深化浅出的讲解这门课,如何让学生了解此课程的实践意义,需要长期的探究和思考。本文即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浅析建构性教学模式在动画专业的一些运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大众传播学;教学运用 大众传播学最初诞生在美国,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 1982 年访华后引入中国,最初是国内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或新闻系的专业基础课。但随着传播学学科的进展和深化,很多相关专业也开始开设这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虽然大多数专业是同一门课程,且普遍采纳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但是由于传播学学科的交叉性以及学生学科背景的不尽相同,就加大了传播学课程讲授的难度。 一、建构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性教学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这一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而猎取,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建构情境(相关社会文化背景)和其他人的帮助(老师和同学)猎取学习资料,采纳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是由“情境”“环境”“意义建构”“会话”四大因素组成。“情境”是指学习的氛围必须有利于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是指小组成员之间在某一主题中沟通、合作;“会话”是商讨如何完成课程任务;“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和帮组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1]。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老师主要起组织和主导作用,为学生制造学习所需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彼此间合作,培育他们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既要把最新最权威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又要注意培育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制造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特性:建构性教学模式的必定性 《大众传播学》课程内容的特点非常明显。1.知识点多,理论抽象且纷繁复杂传播学一直以来都是难教、难学。学生提不起兴趣,老师也缺乏动力。这种现象是由传播学自身的课程内容所决定的。自起源学说开始,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一系列传统讨论型学科的概念引入即注定了传播学学科的纯理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