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加工中切削用量合理选择论文 1.数控加工中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切削用量包括切削速度(主轴转速)、背吃刀量、进给量,通常称为切削用量三要素。数控加工中选择切削用量,就是在保证加工质量和刀具耐用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机床性能和刀具切削性能,使切削效率最高,加工成本最低。粗、精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如下。 粗加工时,一般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主,但也应考虑经济性和加工成本。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首先选取尽可能大的背吃刀量;其次要根据机床动力和刚性的限制条件等,选取尽可能大的进给量;最后根据刀具耐用度确定最佳的切削速度。 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时,应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兼顾切削效率、经济性和加工成本。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首先根据粗加工后的余量确定背吃刀量;其次根据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要求,选取较小的进给量;最后在保证刀具耐用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选取较高的切削速度。具体数值应根据机床说明书、切削用量手册,并结合实践经验而定。 (1)背吃刀量 ap(mm)的选择 背吃刀量 ap 根据加工余量和工艺系统的刚度确定。在机床、工件和刀具刚度允许的情况下,ap 就等于加工余量,这是提高生产率的一个有效措施。为了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一般应留一定的余量进行精加工。数控机床的精加工余量可略小于普通机床。具体选择如下: 粗加工时,在留下精加工、半精加工的余量后,尽可能一次走刀将剩下的余量切除;若工艺系统刚性不足或余量过大不能一次切除,也应按先多后少的不等余量法加工。第一刀的 ap 应尽可能大些,使刀口在里层切削,避开工件表面不平及有硬皮的铸锻件。 当冲击载荷较大(如断续表面)或工艺系统刚度较差(如细长轴、镗刀杆、机床陈旧)时,可适当降低 ap,使切削力减小。 精加工时,ap 应根据粗加工留下的余量确定,采纳逐渐降低 ap 的方法,逐步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一般精加工时,取ap=0.05~0.8mm;半精加工时,取 ap=1.0~3.0mm。 (2)切削宽度 L(mm) 一般 L 与刀具直径 d 成正比,与切削深度成反比。在数控加工中,一般 L 的取值范围为:L=(0.6~0.9)d。 (3)进给量(进给速度)f(mm/min 或 mm/r)的选择 进给量(进给速度)是数控机床切削用量中的重要参数,根据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要求、刀具及工件材料等因素,参考切削用量手册选取。对于多齿刀具,其进给速度 vf、刀具转速 n、刀具齿数 Z 及每齿进给量 fz 的关系为:Vf=fn=fzzn。 粗加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