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盲蝽防治对策 1 发生情况 棉盲蝽又叫棉盲蝽象,俗称“小臭虫”。在我县棉田过去仅零星发生,但近年来,不仅普遍发生,而且造成较重危害,常常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表现旺长而开花结铃少、成铃晚、吐絮迟,产量大大降低、品质恶劣。一般减产 20%~30%,严重时可达 50%以上。据县植保站 2024 年 7 月份调查显示,平均百株虫头数可达20~30 头,多的 50~60 头,叶片平均受害率超过 60%;棉盲蝽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棉花嫩头、嫩叶、花蕾和幼铃等幼嫩组织的营养液,引起蕾铃大量脱落,蕾铃脱落中 30%~60%是由棉盲蝽引起的。 2 为害特点 (1)子叶期顶芽受害,生长点变黑、干枯,形成顶枯,仅剩 2 片肥厚子叶,不再生长,俗称“公棉花”或“无头棉”。 (2)真叶出现后,顶芽受害枯死,不定芽丛生,形成多头棉,俗称“破头疯”。 (3)幼叶受害,被害处初为小黑点,展开后为破叶,俗称“破叶疯”。 (4)顶心和旁心受害,枝叶丛生、疯长,形成扫帚状。 (5)幼蕾受害,由黄变黑、枯落;稍大的蕾受害,苞叶张开,不久脱落;幼铃受害,出现黑褐色水渍斑,严重时僵化脱落。 3 棉盲蝽重发的原因 (1)用药次数减少。在常规棉原来的用药水平上,基本能遏制棉盲蝽的种群数量;但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增加,棉田用药次数减少,其种群数量迅速积累,危害不断加重。 (2)棉盲蝽寄主增多,食源充足。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牧草、豆类、蔬菜、果树等面积的扩大,以及枣棉、棉麦、棉葱、棉瓜等间套作的推广,为棉盲蝽提供了充足的食源。据我县农业局调查,在枣棉、瓜棉间作地块以及沟渠边地,棉盲蝽发生时间早且为害重。 (3)气候条件适宜。由于我地一般年份 7~8 月阴雨天气较多,降水量较大,田间湿度大,对棉盲蝽卵的孵化及各虫态发育非常有利。 (4)田间小环境适宜。我县棉花种植密度普遍偏大,偏施氮肥,管理粗放,整枝、化控不及时,造成田间郁蔽,湿度大,植株含氮量高,有利于棉盲蝽的繁殖为害。 (5)棉农认识不足,防治时间偏晚,错过最佳防治时期。棉盲蝽白天躲在杂草上或土缝中,傍晚取食为害,不易被人发现。棉农往往在发现破叶时才开始注意防治,此时棉盲蝽已从若虫转化为成虫,迁飞能力很强,不易防治。 4 发生规律 常见为害棉田的棉盲蝽有绿盲蝽、中黑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等。各种盲蝽年发生 3~5 代不等,主要以卵在棉田内的棉柴、枯铃壳内、杂草茎杆中,或果树、苜蓿、蔬菜等其他越冬寄主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