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必要性功能论文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必要性功能论文_第1页
1/9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必要性功能论文_第2页
2/9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必要性功能论文_第3页
3/9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必要性功能论文 【摘要】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着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早在 1965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查德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论文,首次把“模糊”的概念引入数学领域。例如:(《京华时报》2024 年 10 月 24 日)记者只能使用 2000 多人、4 公里外这种概括性较强的模糊词语,向读者作大致报道。例如:(《华商报》2024 年 12 月 11 日)广义来说,新闻照片将当事人的眼睛贴上黑条,荧屏上对当事人的形象打上马赛克,也都是使之“某”化。 【关键词】模糊语新闻作用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着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早在 1965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查德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论文,首次把“模糊”的概念引入数学领域。到了 70 年代,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模糊逻辑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言学,等等。实践证明,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原来面目。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受众阅读心理 受众接触各种媒体都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是为了满足信息、娱乐、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受众只对那些能满足其某种需要的信息感兴趣。在许多情况下,记者只有在报道中使用一些必要的模糊词语才能符合读者的这种阅读心理。一篇囊括了各种细节的报道,虽然看上去十分“精确”,实则拖沓冗长,这非但不会吸引读者,还会使其望而生畏。为此,记者往往借助某些模糊词来避开这类问题。例如,《大同晚报》报道以下新闻时就在导语中巧妙地使用了模糊词: 从市环保部门获悉,今年进入采暖期以来,大同市区的空气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又有明显改善。二级以上天气 11 月同比增加了5 天。 记者在此用“进入采暖期以来”表示时间概念的模糊词语以及表示地点的模糊词“大同市区”,向读者大致勾勒了这则消息发生的背景,虽然作者并未详细说明时间、地点,但对于读者来说,这些背景资料交代得己经够清楚了,所需要的信息己充分提供。假如片面追求精确,枝蔓过多,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 二、符合新闻报道的特性 由于新闻写作强调实效性,新闻报道常被称为“急就章”。新闻事件进展的随机性,其发生的规模与产生的影响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记者对...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必要性功能论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