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厂经营管理论文 一、天原厂的内迁复厂及进展概况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上海,地处该地的天原厂被迫停产,总经理吴蕴初向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提出内迁要求。9 月 5 日双方达成内迁预算。预算决定给予天原厂补助金额 28 万元、地皮 100 亩,并息借建筑费 50 万元,流动金 30 万元[1]63。天原厂的重要器材设备于 1937 年 10 月 27 日在上海起运,先后途经苏州、镇江、南京等地,同年 12 月 12 日抵达汉口[2]201-202。与此同时,天原厂在汉口刘家庙购得土地 200 亩,并设立办事处,准备立足武汉。此后南京失守,武汉形势日益严峻,吴蕴初决定将天原厂再度西迁至四川。经过长途迁移后,天原厂的各种物资器材于 1939 年春陆续运抵重庆,并选定嘉陵江北岸猫儿石作为厂址。随着各种物资器材的陆续到达及员工的努力工作,天原厂于 1940 年 6 月重新开工投产,实现内迁复厂。迁渝后的天原厂,在抗战期间虽历经各种困境,但从整体来看,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展。 (一)产品产量增加 天原厂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为数不多的大型化工企业,主要从事基本的化学原料生产,其在 1940 年至 1945 年的产量如表 1 所示 。 从 表 1 可 见 , 天 原 厂 出 产 的 产 品 主 要 包 括 烧 碱(100%)、45°B’e 液体烧碱、盐酸(20%)、20°B’e 盐酸、漂白粉(含氯量 35%)及纯盐酸六大类,除纯盐酸表中只列了六年的整体产量外,其余均单列了每年的产量统计数据。六年间天原厂主要产品产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前五类产品的最大生产值较 1940 年的生产值分别增长 574%、262%、527%、212%和 482%。 (二)设备得到不断扩充 迁入重庆开工以来,天原厂便根据自身的实际进展情况及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命其进行扩充的奉令,一直进行着扩充工作。1941年,因其“盐酸过剩决先加建粉塔壹座”[2]248,该项工程于次年三月份完工。1942 年 2 月起“开始建筑盐栈房一所,化盐池三只,及石灰栈一所”,于该年九月内相继完工。其后“第二排电槽五十只之石身及轻气箱七十只,以及阴极花铁板”等也相继开工建造,于 1944 年完工。与此同时,为维持两列电槽持续工作,“须备第三座粉塔,以便掉换修理”[2]250,天原厂亦于 1943 年 5 月份将增建第三座漂粉塔的任务交由昌华营造厂承担建造。 二、天原厂的经营管理 抗战期间,天原厂面临着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以及跳槽、物价上涨和资金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