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虚假诉讼罪刑法规制探索

虚假诉讼罪刑法规制探索_第1页
1/15
虚假诉讼罪刑法规制探索_第2页
2/15
虚假诉讼罪刑法规制探索_第3页
3/15
虚假诉讼罪刑法规制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展,司法实践中虚假诉讼的案件连年剧增,给审判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一些单位或个人实行虚构事实和捏造证据的方式向法院提起诉讼,以达到其不正当目的。因此,理论和实务界一致认同采纳刑法的强制手段来对其进行规制,并在 202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首次确定了“虚假诉讼罪”这一新设罪名,成为了打击惩治虚假诉讼行为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虚假诉讼罪;《刑法修正案(九)》;刑法 一、虚假诉讼罪的立法动因 (一)虚假诉讼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对于虚假诉讼而言,其所侵害的法益并不是单一的。从表面来上看,虚假诉讼行为给他人财产带来损失,直接侵犯了他人的合法利益。行为人采纳虚构的事实和证据,使他人承担败诉的法律责任,进而谋求不正当的利益。由于虚假诉讼行为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面对财产损失受到侵犯,被害人竟没有任何救济途径。从深层次来看,虚假诉讼行为严重的冲击了我国司法秩序,极大损害了司法权威性。我国司法资源本就十分稀缺,案件数量与日俱增,司法工作人员已是不堪重负。而虚假诉讼行为的出现,严重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本就有限的司法资源愈发的紧缺。同时,虚假诉讼行为对司法权威的损害也是极大的,如郑泽善教授所言:“犯罪分子堂而皇之地走进法院这一法律帝国的首都,肆意欺骗法官这一法律帝国的王侯,是对司法权威的严重挑衅。”[1](二)虚假诉讼入刑具有必要性。基于虚假诉讼行为带来的诸多危害,立法机关对虚假诉讼行为越来越重视 。2024 年,我国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时,首次将诚实信用原则纳入其中,然而该原则的设立并未有效遏制虚假诉讼行为的增多。据江苏省人民法院 2024 年公布的数据来看,江苏省 2024-2024 年共计受理虚假诉讼案件 266 件,而到 2024 年,其受理的虚假诉讼案件剧增三倍之多。(三)国外立法具有借鉴性。虚假诉讼行为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在国外司法实践中均普遍存在,各国法律均对其进行了规定。德、日立法模式中将虚假诉讼的行为看做是“三角诈骗”的典型行为模式,认为对该行为应以诈骗罪论处。[2]意大利、新加坡的立法模式则将其设立在“司法秩序管理”一章中,旨在保护一国的司法秩序和司法权威。西班牙的刑法则根据虚假诉讼侵犯的客体不同,将其划分为侵财型和非侵财型两种,分别规定于财产类犯罪和伪造类犯罪中。[3](P146)我国正是基于司法实践和各国经验等多重因素考量,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虚假诉讼罪刑法规制探索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