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阿Q与陈奂生艺术形象之异同 汉语言文学专业

阿Q与陈奂生艺术形象之异同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1/17
阿Q与陈奂生艺术形象之异同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2/17
阿Q与陈奂生艺术形象之异同  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3页
3/17
1阿 Q 与陈奂生艺术形象之异同 摘要:早在 1921 年,文坛巨人鲁迅以《阿 Q 正传》震惊中国和世界。阿 Q 形象不仅有其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被评论家称道。阿 Q 被公认为是没有国籍的艺术典型。几十年后的高晓声又以“陈奂生系列”引起文坛注目。陈奂生在文坛上的出现,使许多评论家都想起了阿 Q,因为在陈奂生身上看到了“阿 Q 气”、“阿 Q 相”。我们也会感觉到,这确实是陈奂生身上的某些方面。阿 Q 和陈奂生所处的时代、生活状况、精神追求等有相同,也有不同。虽然他们从外貌到行状, 不同之处不胜枚举。但是如果把这身居两个朝代, 时逾六十多年之久的两个人物艺术形象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剖析比较, 就会发现在他们面目各异的血肉之躯中, 却包裹着相同的国民灵魂。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重新审视, 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也有助于我们现代人时刻警醒自己,鞭策自己,更快更好地完善我们中国人的灵魂。2 关键词:阿 Q;陈奂生;艺术形象;异同。引言:阿 Q 和陈奂生这两个人物,我们并不陌生,一个是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是高晓声笔下的人物,但鲁迅写阿 Q 是为了“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诚如他在弃医从文的抉择中谈到:一个愚弱的国民, 不管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鲁迅重在“立国”必先“立人”。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 重在展示新的历史时期国民性的弱点。重在表现建国以来农民的苦衷、热望、爱憎和理想,揭示广大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命运。他塑造陈生形象, 就是“促使人们的灵魂完美起来”。阿 Q 的精神和陈奂生的性格, 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阿 Q 和陈奂生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 一、阿 Q 和陈奂生的相同点 (一)陈奂生和阿 Q 身上都有浓厚的小农色彩3 陈奂生和阿 Q 都是典型的中国底层农民,虽然阿 Q 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旧中国,而陈奂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农民,但却难以摆脱因袭的重负,都具有麻木,患得患失,狭隘,老实单纯,易于满足,典型的善良,正直,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阿 Q 自以为见识高,其实是偏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 Q 惟祖宗成法是尚。但阿 Q 又善于赶时髦,进过一趟城,就鄙笑乡下人不见世面,夸耀城里连小孩也能“叉麻酱。革命党进城,看到未庄的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阿Q与陈奂生艺术形象之异同 汉语言文学专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