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相互的前苏联著名文学家曾有这样一句话:“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曾几何时,我也扪心自问,仔细思考,这句话真的正确吗?而自从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们教室以后,我算是这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切身体会到了高尔基所说的真谛。我这个人比较感性,很容易情绪化,别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我带来深刻的影响,有时他人的一个眼神、一句问候,都会使我感触良多,引发思考。在平日的工作中,我对待每一位学生都一视同仁,坚持用自己的爱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把自己的爱撒向每一位幼儿......开学伊始,我注意到办理一位叫张羽汐的孩子,性格内向,害怕同他人交流。在刚入学时,她一无所知并且对任何事物都缺乏热情,总是在人群中低头不语,存在感极弱,只是眨巴着自己的眼睛盯着你看。我注意到这一现象以后之后就十分好奇,于是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家访。后来她的奶奶才将她的详细情况向我娓娓道来:原来她基本没有和爸妈一起生活过,妈妈在她四个月大之时就远离家乡,去到了离家较远的地方工作,相隔两地;至于其爸爸,也同样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在她的生活之中,因为工作时间所限,爸爸总是只有在她放学已经睡觉之后才可以回到家里,而在她还没睡醒时,爸爸又已经风尘仆仆赶赴工作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她,从小便几乎与外界隔绝,更不用说和他人聊天接触,长此以往,她养成了现在内向的性格。因此,在平时的课堂和生活中,她都是我关注的重点考虑到她内向的性格,我在和她交流时也是格外用心,例如常会蹲下身,轻声、单独的跟她交流,有时实在找不到任何话题,也要问一句:“你今天早上吃了什么?”我知道,虽然这些聊天内容无关紧要,但是她会从中体会到老师的关切,对于她的成长和乐观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所以,哪怕有时候我急到抓狂,但是也要强忍性子,这不单是要为她着想同时也是我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长此以往,在我的爱心和耐心的熏陶下,张羽汐终于有所转变。一天,她的奶奶特意到学校和我分享一好消息,说: “张羽汐回家说,顾老师跟我讲话了!”面对我每天关心和问候,她也受宠若惊,十分开心,我的每一次肯定让她更加相信自己,每一次关心让她更加感动,自信心也慢慢被培养起来,说话都更有底气。张羽汐从内向甚至自闭到现在的良性转变,原因何在?动力何在?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是我日复一日坚持的爱心打动了她,是我用无微不至的关心转变了自己的学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