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屋檐下》的艺术结构赏析摘要:《上海屋檐下》是夏衍创作风格转变后的又一成功之作,虽然这部作品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当属于作品独特的情景氛围。作品生动地描写了抗战前夕在四面围城的政治环境下,屋檐下的住户们被生活的重压扭曲了情感,小人物在这种环境中悲苦异常,连日的阴雨让他们烦躁不安,这就是这部作品的情感基调,一个隐晦而沉闷的世界。本文将对《上海屋檐下》的艺术结构进行赏析和解读。关键词:夏衍;《上海屋檐下》;艺术 1937 年春,夏衍完成了他创作生涯中又一部经典作品——《上海屋檐下》,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夏衍在创作风格转变后的特点,时代的印记和史诗性的行文完美结合,人物的思想波折和心理活动有机统一,代表了作者的创作风格向着现实主义不断深入。几年以后,夏衍完成了他人生中的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作品《芳草天涯》,这是作者在创作模式形成后的又一次转变,虽然没有完全改变现实主义的格调,但是作品关注的重点转向人物的内心描写,并加以伦理道德的标准,而不再以描写政治为主题,新的创作模式中更多是通过人物内心世界来展现大时代的社会动荡。一、时代下的产物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描写的是上海一个普通的弄堂住户区,人们在一种沉闷、晦暗、压抑的环境中生存,阴暗的生活,死水一般的困苦让这些小市民发出无奈的感叹与愤怒的喊声。在观众期待的眼神中,帷幕徐徐拉开,首先看到的是一栋弄堂房子,这种房子在解放前的生孩随处可见,但是这小小的屋檐下,竟然生活着五个家庭,十几个人,对于这五家人的不幸生活,作者一直怀着深切的同情去描写,在后门右侧的灶房是赵振宇的家,赵振宇是一名小学教师,每月依靠每个钟头几毛钱的薪水来养活一家人,在万般无奈中,赵振宇也只能是用“乐无安贫”的哲学来安慰自己,让每天工作的烦恼和生活的不满暂时远离,相比而言,赵振宇的妻子就没有那么豁达,每天都因为生活的重压而对丈夫发脾气。而银行小职员黄家相则住在披灶间上的亭子间。这段时间黄家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银行的不景气,他刚刚失去了工作,父亲又从乡下远道而来看望他,他想略尽孝道,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能依靠典当和借贷来掩饰生活的窘迫,每天还要在父亲面前强装笑颜,黄家相的父亲虽然耳背眼却不花,他终于发现儿子的困难,于是借故回乡下去了,临走时还将自己的血汗钱给儿子留下。在弄堂的前楼住着一位妇人施小宝,这是一个可怜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