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程概况1.1 米仓山二号公路隧道的工程地质概况1.1.1 地形地貌米仓山二号公路隧道穿越四川省和陕西省,位于四川盆地的北部边缘地带,内地貌多形成高山、峡谷。沟谷多呈 V 型,沟床坡降大,水系呈树枝状。地形地貌受到了构造与岩性的制约,花岗岩山体陡峭,山顶呈现尖峰;沉积岩山峰一般浑圆,在山体上横向冲沟发育,呈树枝状,个别切割较深的,形成了峡谷、陡岸等地貌。隧址区出露地层以闪长岩为主,进口段分布有砂岩、灰岩、页岩等,隧道洞身至出口段广泛分布花岗闪长岩。米仓山二号公路隧道位于山岭地区,采用分离式布置,左线进口桩号为 ZK080+786 , 出 口 桩 号 为 ZK080+656 , 全 长 1870m ; 右 线 进 口 桩 号 为YK080+672,出口桩号为 YK080+786,全长 1910m。1.1.2 地质构造隧道址区为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与四川新华夏盆地的交接部位,位于杨子准地台北缘,为岩浆岩出露区,为元古代基底构造层,形成东西向地垒构造区,加之侵蚀韧割作用强烈,表现为峻的褶皱山和深切峡谷。隧道进口段砂岩裂隙发育,则其透水性和、与含水性较为良好,页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和页岩接触带一般地下水较为富集,灰岩地下水较为丰富。1.1.3 气候分区隧道的址区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北部,处于低山区中自勺河谷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该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比较温和,雨水量充沛,大陆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夏季没有明显的高温时段,光热条件好的特征。1.1.4 水文地质该地区的年降雨量半均值大约为 1074mm,下雨多集中于 5-9 月,降雨分布不均,其降雨总量可达 891.4m,占全年降雨量的 83%。据巴中市气象资料,最大年降水量 1600mm,最小年降水量 630mm。多年平均气温 16.1℃,多年平均蒸发量 1500mm,多年半均蒸发量大于降雨量。1.2 围岩分级围岩的分级主要有三个基本影响因素: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而公路隧道初步分级的依据是围岩的主要定性特征,包括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性指标()。而本次隧道设计的围岩等级为Ⅴ级11.3 隧道设计说明设计标准及遵循规范1.3.1 技术标准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 80km/h交通量 近期 17500 辆/日,远期 35100 辆/日;汽油车:小型客车 25%,小型货车 16%,中型货车 16%;柴油车:中型货车 16%,大型客车 12%,大型货车 15%;上、下行比例 1:1,双车道单向行驶隧道内卫生标准:CO 允许浓度上行线 275ppm,下行线 275ppm;VI 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