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副修办学模式理念与实践讨论 摘要:本文笔者记述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办学模式的办学理念、课程计划、进展历程、教学成果。通过对副修办学模式理念和实践的讨论,彰显其办学特色,为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同仁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理念;探究;办学模式;艺术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副修是指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系统音乐专业学习,音乐副修课程具有系统的音乐课程和艺术实践,以音乐为载体、注重音乐对制造性思维与智力的开发,培育具有艺术思维的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2024 年,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为讨论方向的硕士点最先在首都师范大学建立,标志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这门学科建立。首师大从事普通高校教育讨论近四十年,在全国普通高校中首次创办音乐副修办学模式。并将音乐副修定位在培育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养创新型人才,为我国培育“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考古”“音乐与美术”等交叉学科讨论领域的专门人才,开拓音乐学新的讨论领域。 一、音乐副修进展历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音乐副修的初始。我国的副修的办学模式早在解放前就出现了雏形。1920 年“北京女子高等专科学校”萧友梅为科主任,他和赵元任增设音乐体育专修科,也即议定以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必须以音乐为副科,学习成绩按学分计算。1931 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规定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应选音乐为副科,培育目标为兼职音乐老师。1932 年私立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设音乐副修,目的是培育艺术师资与宗教音乐人才,实行学分制,修完规定学分方可毕业。此后至 1978 年前临时没有资料显示有从事关于音乐副修的讨论。(二)创办音乐学副修专业的雏形。1978 年,首师大为学生开设了系统、独立的音乐专业课程。并结合外语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一、为了培育我国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的高级外交人才,二、使有外语专科学历的学生同时学习音乐专业,为北京各学校培育兼职音乐老师。当时开设的课程有音乐课程十余门,形成了音乐学副修的雏形。创立了独立的音乐课程设置,从视唱练耳与乐理、音乐的构成(和声、曲式、复调)、词曲创作,到史学类课程—中西方音乐史、20 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史、音乐鉴赏和表演类课程—钢琴、声乐、器乐、合唱艺术等;也含有讨论性课程——音乐美学与评价和音乐与交叉学科讨论;实践类课程等,摸索了一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育艺术与科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