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基础教育教学论文 一、基础教育的改革现状 第一,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导学案教学,让学生提前预习,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对有疑问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让学生发散思维,共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第二,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大纲,提出了新课程标准,主要是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的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以往的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基本在课程中不涉及生活常识以及课外知识。但是,基础教育改革却改变了这种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体现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学生知道了学习这节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从而拓宽课外知识面,这样才能达到会学,学会,乐学的目的。第三,基础教育改革改变了以往只重视知识的学习,提倡学生全面进展,同时开展了校本活动课,每周一次,这样不仅在学习中寻找乐趣,而且在玩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不仅能够接受学习,而且还能发现学习。从而使学生身心都得到了锻炼,得到了进展。 二、高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师院校也力求培育师范生成为综合性人才,注重师范生个性的进展。这主要是由于高等师范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根据综合性大学模式来设置专业课,一味地追求学生个性的进展,不注重专业课与中学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得师范性很难体现。与发达国家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相比较,尽管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建设逐步受到重视,课程改革不断完善,但是,我国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问题。这样,就导致师范生厌学,逃课现象,失去了高师教育的本质特征,出现“师范性不明,学术性不强”的现象。高师院校的课程结构与体系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取向偏颇。高师院校还是以以往教学模式为主的,大学老师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课堂还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二是课程结构狭窄。高师院校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主体,以科研为主,培育讨论型人才。大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术性讨论,这样一来,使师范生失去了本质,出现“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现象。这样的课程结构导致师范生认为学科专业知识与今后职业无关,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可能造成师范生厌学,逃课现象。三是课程内容陈旧。在课程内容方面,大学老师讲授的知识内容陈旧,基本还是以以前的教学重点为主,不适合基础教育的改革。在当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