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责和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 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不乐观。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数量和企业就业岗位数量不平衡。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而与企业所需人才数量的增加幅度产生矛盾。另一方面,毕业生对自身定位过高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屡屡出现。毕业生一味的追求薪资高、职位高的工作,而对于低职位、低薪资的基础性工作视而不见,而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无疑加剧了毕业生在就业时的心理压力,加重其心理负担。 (一)就业人数与就业岗位配给不平衡。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仅 2024 年一年,我国的毕业生人数达六百多万,再加上其他需就业人数有一千多万人,也就是说企业需要提供一千多万个就业岗位。然而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小型企业接连破产、倒闭减少就业岗位配给,外资、国企和事业单位开始裁员或者不招聘就业人员,这就造成了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数量严重不平衡现象。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开始实施扩招政策,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企业提供不了如此多的毕业生所需岗位,这就造成了众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二)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不完善。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如《就业促进法》等,但因其不全面导致未能贯彻落实。根据国家要求,我国已经形成了 15 个配套文件组成的有关就业体系,27 个省政府出台了相关实施办法,但因其内容不完善或者只停留于书面,这些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并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的政策并没有贯彻落实。 (三)高校教育成果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符。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因为毕业生数量众多、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两个原因上,还有高校教育成果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符合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高校对于学生专业课程的设计不合理,主要为专业课程设置明显落后于市场人才需求。二是高校教学体系偏重于学生理论知识框架的学习而忽略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学生单一地进行理论学习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展和因不同企业技术要求不同的形势。三是高校为追求经济效益,设置过多的热门专业,忽视了高校育人的根本。四是部分高校未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或者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大学生就业观念较为落后。 (四)大学生自身问题。大学生对自身能力高估,就业观念未发生转变,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