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摄影教育进展探究 【摘要】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是技术与艺术的复杂结合,具有强大的媒介功能与文化外延。新时代下,我国摄影教育蓬勃进展,但在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以及创新改革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本文就当前摄影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摄影教育的进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数字技术;摄影教育;创新实践教育 一、高校摄影教育进展历程 摄影不仅是一门图像表现语言,更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将光线、影调、线条、色调融为一体,用来定格瞬间、记录历史、表达心境、抒发情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摄影传入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摄影以兴趣培训班的形式进入我国教育体系,随后专业课程的开设加快了摄影教育进展的步伐。随着基础教育的逐步完善和理论体系的成熟,摄影专业的培育目标从侧重于对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转变到对艺术情操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不断推动着摄影知识的普及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我国摄影教育进展历史回顾如下表)随着数字技术与现代媒体的快速进展,使摄影艺术的工具和能力有了质的改变。数字媒体是摄影的延伸,其作为一种动态艺术,拓宽了摄影领域。虽然二者在呈现方式与载体上显著不同,但动态展示的理论基础建立在静止的视觉艺术之上,摄影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数字媒体的进展。因此,高校摄影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与市场需求,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培育适合新时代进展的摄影人才。 二、高校摄影教育进展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摄影教育在 20 世纪 80 年代正式步入高校教育轨道,回顾国内 40 年的摄影教育进展史,虽然起步较晚,但其进展历程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教育体系正趋于完善。然而,历史背景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特别性使我国摄影教育进展存在部分问题,值得关注与讨论。(一)教育理念不完善。摄影是人类文明的手印,是真实映像瞬间的定格,能够用光影留住美好的事物。但摄影的价值一直未被各界所认识并重视,虽然其以艺术的身份进入艺术殿堂,但始终委身于美术之下,在我国文化体制中的地位并不高。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是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与艺术的复杂结合,但大多数高校认为摄影教育是一种处于学科边缘的有用工具教育,忽略了摄影所具有的强大媒介功能与文化外延,重艺术、轻媒介,从而导致我国摄影专业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1]。在教育产业化背景下,摄影专业规模迅速扩张,准入门槛降低,以市场为主导、利益为根本的短视行为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培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