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师德行为法制化建设讨论 摘要:高校老师队伍的建设事关民族复兴的大计,师风不正会严重影响高校组织的管理和学科建设。在以法治德的方针下,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是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分析高校老师师德行为法制化现存的问题,探讨高校老师师德行为法制化的措施,希望依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师德评价机制的建立,以及高尚师德典型的宣传等手段提升高校老师师德。 关键词:师德建设法制化评价机制师德典型 2024 年第 30 个老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勉励广阔师生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教育系统把广泛深化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放在老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正面引导,积极弘扬优秀老师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一手抓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师德建设的制度体系,加大力度处置突破师德“红线”的违法违规事件,将师德建设全面推向法律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持续增强和释放良好师德师风的“正能量”。 一、高校老师师德行为法制化的内涵 康德曾提出:“大自然迫使人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建立一个普遍法制的公民社会。”[1]从人类文明的进展史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法制是文明进展的必定结果,完善的法制体系是人类文明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教育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环节,依法推动高校老师师德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老师为本;老师大计,行德为本[2]。狭义上的师德主要是指老师的职业道德。老师职业道德是老师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法律规范,是老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应遵循的行为法律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目前,道德约束的低效率性使职业道德在我国高校老师师德建设中起到的作用甚微,这也与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进展转型期有关。因此,将师德法律规范转化为法律法律规范,明确老师师德行为准则,才能确立法律法律规范在高校老师师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将高校老师师德行为法制化,需要通过立法手段构建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同时,高校老师要转换思想观念,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体现出高校老师所履行的义务不仅是道德层面的,更是法律层面的。高校教育机构对老师的师德评价不再是口头方面的说教,而是明确的法律法律规范。 二、高校老师师德行为法制化的困惑 1.师德制度建设尚待完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