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费的上扬,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不断地扩大。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高校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费的上扬,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不断地扩大。据国家教委 1995 年 10月公布的数字,全国高校有 28%的学生一般经济困难,有 10%的学生特别困难。就是说,全国有 100 万人之多。到 1999 年,教育部财务司调查统计认为,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在校生的 15%~30%,其中特困生为 8%~15%。 我校物理学院现有学生 150 人,家庭特别贫困的同学有十人左右,占总人数的 7%;困难学生有 30 人左右,占总人数的 20%。假如照这个比例推算,我校在校生中贫困生约 3000 人左右,其中特困生 800 人。贫困生的困难首先是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往往容易导致贫困生在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边远地区,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在充满好奇的新奇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因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与同学沟通很少,常常郁郁寡欢。由于以前所受教育条件的局限性,他们又常常感到自己没什么特长,处处不如人,自卑感油然而生,缺乏自信。他们有一颗特别要强、敏感的心,宁可自己艰苦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贫困学生不肯递交补助申请的现象。 从整体上讲,贫困生有一些优良的心理品质,如肯吃苦、坚韧的毅力、独立的自理能力等。但从个体来看贫困生的心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抑郁是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由于自卑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使他们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实行了躲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2.焦虑心理。贫困生每年都要应付对于他们来说很高昂的学费和各种各样的杂费、生活费,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每花一分钱,常常要精打细算。有些同学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自己寻找各种机会打工赚钱,同时还要应付紧张的学习、考试,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3.虚荣心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贫困处境和寒酸外表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