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校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的思考

高校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的思考_第1页
1/13
高校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的思考_第2页
2/13
高校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的思考_第3页
3/13
高校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的思考 1 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1.1 高校德育之挑战——文化全球化 高校德育工作在曾经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整个社会都在维护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向学生展示一元意识形态。然而 20 世纪中后期以来,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全球化的汹涌大潮,使得每一种文化形态都难以避开地卷入其中,各种文化沟通日益频繁,在中国社会经历几个时期的转折后,已有的道德资源已难以应对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面临多种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冲击。比如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考试就作弊见惯不怪,随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在日趋泛滥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下,骄奢淫逸成了“荣耀”,违法乱纪成了“勇敢”,见利忘义成了“聪慧”,损人利己成了“能耐”,好逸恶劳成了“潇洒”,愚昧无知成了“时尚”……所谓“道德失范”是指“旧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法律规范被普遍否定,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法律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法律规范真空或法律规范冲突的社会状态中。”中国道德资源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重新组合开发的问题。 1.2 高校德育之困境——虚而不实 虽然高校德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都是要中央政治局讨论审定,可以看出在高校课程中德育的重要地位,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高校重视的仅仅是德育课程是否开设,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大学,德育课程成为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开而不得不开的课程。很多课程课设考评都形同虚设,教学中的价值观念能否让学生接受,并在现实中践行都少有人关怀,都是重形式而轻实效。另外不少的德育老师受到职称考评的影响,重科研而轻教学,把教学工作看作保工作的需要;或是由于学校本身不重视德育课程,老师把教学工作仅仅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所以很多德育课堂上就出现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看学生的,凑够四、五十分钟就了事的现象,无从谈起教学效果,德育教育虚而不实。面对高校德育现状,应该对自己的处境有“自知之明”: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在校内外冲击了主流的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化工作出现低效甚至无效;并在“自明”的基础上调整工作思路,应对意识形态多元竞争的趋势。 2 高校德育的“文化自觉”维度依据 2.1 道德教育与文化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不同类型的文化以其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校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的思考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