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德育课程探讨 摘要:隐性课程即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其主要特征为非预期性与潜在性,通常反映和表现在环境、氛围、情境等地方,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或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本文简要探讨了高效隐性德育课程的实质与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效隐性德育课程;运行机制;实质;价值;心理情感 隐性课程与德育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隐性课程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影响。德育影响对隐性课程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想要真正的接触和理解高校隐性课程一定要先意识到德育影响的重要性。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中的实质就是指隐性课程的外在标志和内在特征,这是与其他事物最基本的区别。高校中的显性德育教育,即正式德育教育普遍是以文本或教材方式出现,隐性的德育课程则是以实践或活动的形式展现。 1 隐性德育课程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在特征 1.1 教学目标的实践性。隐性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与普通的德育课程高度统一的,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行与健康的人格[1]。虽然两者都是为了培育大学生的德育综合素养,但是在目标的具体方向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隐性德育课程目标的指向更加偏向于价值观、态度、情感等方面,并将其自然而然地融入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中。而课程目标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拆分来看主要包括知识与理论、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内心情感态度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不同纬度。从隐性教育课程的目标指向上来说,普通、正式的德育课程相对于隐性德育课程,更重视知识与理论目的的达成,更倾注于对正确道德价值观的树立与灌输[2]。隐性德育教育课程的侧重点更偏向于潜移默化地去养成大学生内心及精神方面的素养,偏好于道德价值观的树立、情感的激发、态度的改变等。此外,隐性德育课程不要求一蹴而就地完成课程目标,而是自然而然地将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过程指正融合,其目标指向更具有实践性。1.2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隐性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正式的德育课程有明确的载体,隐性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不明显的,并且没有一个完整的、清楚的知识体系。这也代表着隐性德育课程是蕴藏、依附于各个高校关系结构的不同要素中,无论是物质上、制度上、行为上、精神上或是文化上的,都可以作为隐性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载体,并通过这些载体和要素进行有效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推断力。隐性德育课程的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