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讨论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高职院校纷纷面对学生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对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艺术课程及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拓展了学生的文体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主阵地的公共艺术课程,课程教学内容的筛选和优化是高职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改革的背景分析 结合国内外大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课程内容选择和充实应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变化:首先,艺术分层模糊化。艺术分层根据传统的认定方法一般可以分为“高雅艺术”、“通俗艺术”两类,但这种分层在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不同见解。根据后现代艺术教育观的理解,艺术分层不应该分为高雅和通俗两类,因为雅俗问题只是艺术家根据自身的审美品位和思想感情去甄别对待,和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形式无关。换句话说,不管什么类型的艺术本身都具有价值,古典艺术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后现代艺术广泛吸收了民族民间、社会各层级的元素和喜好,有利于全体大众参加其中,更多地体现处社会的平等性和无差别对待性,更能体现出大众审美价值所在。这种后现代艺术教育观的理解,有助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摒弃“雅俗”之争,让从教者根据受教者的兴趣爱好、个人进展需要出发遴选教学内容,有效的补充和拓展高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其次,文化强调多元性。文化是人类社会传承的优秀精神文化财宝,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等不同社会因为自身的不同,产生的文化也有所不同,正是文化的不同性、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社会独立的个性,各种文化的独立个性的交织与碰撞是文化保持活力和前进的源动力。如何保持各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可以通过教育来保持文化的生态,因为教育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先进文化传播下去,使一代又一代人去了解、学习各种不同文化,从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艺术作为人类精神世界最为辉煌灿烂的产物,也是文化重要载体。后现代艺术教育观认为艺术教育需将本民族独特文化传承下去的同时,也需将世界其他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共同兼收并蓄,应处理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为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在遴选教学内容时,应如何处理好本民族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关系,将本民族与世界优秀文化艺术遴选进教学内容之中,实现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再次,感官呈现泛视觉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