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施赏识教育论文 一、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工作中的主要作用 (一)维护学生自尊,增强自信心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是文化功底薄弱或高考失利,有的是为完成家长的要求而应付式上学。他们在同龄人中往往感觉没面子,说话没底气,容易产生莫名的失落感,自我认识的偏差及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偏见,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觉得做人没有自信,未来没有希望。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切忌用刻薄的言语批判学生,而要以尊重为出发点,常常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赏识,使学生感到被关爱、被重视,从而克服自卑,从老师的赏识中获得成就感,重获自信。老师对学生始终保持尊重、赏识的态度,学生会回报这种尊重与赏识,以充足的干劲和满怀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实现老师的期待,形成良好的循环互动。 (二)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学习进度和考试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很多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适应,学习没有计划性,也不会运用好的方法,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有的学生是被逼着去上课的,他们缺乏基本的求知欲望,上课是为了拿学分,从而顺利毕业,久而久之,必定导致严重的厌学情绪。赏识教育紧扣素养教育的脉搏,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秉持赏识、鼓舞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的态度,主动去学习,最终形成好的学习氛围。它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允许学生失败,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加以扩大与强化,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充分发挥个人能力。 (三)消除逆反心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逆反心理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在家里他们在乎个人的空间,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同,不再顺从父母的教育言语;在学校他们反感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时故意与老师抬杆,挖苦思想进步的同学,甚至不顾后果与老师或同学发生冲突,不遵守规章制度,个人英雄主义突出,集体协作精神缺乏。对于上述问题,老师假如处理不好,会使师生关系紧张,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在学生犯错误或者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不应一味简单地责罚,而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用赏识的眼光去鼓舞学生,想方设法帮学生解决难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建立对老师的信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更同意把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内化成个人的需求[3]。教育者通过真诚地沟通、积极地鼓舞、无私地赞扬,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