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改革下的会计教学论文 一、高职会计教学存在的阶段性问题 1.高职会计教学没有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变化 20 世纪 90 年代以及本世纪初,由于本科生的稀缺,高职生源素养很高,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承担起了社会财会相关岗位的主要工作,同时,由于当时经济并不发达,经济类型比较单一,岗位分工比较明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育目标设定为培育专业的会计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专业的本科生、甚至讨论生日益增多,高职生源素养普遍降低,致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并以小微企业为主。而随着经济的高速进展,小微企业的不断壮大,一方面对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加大,并不仅仅限于会计、出纳岗位;另一方面对高职会计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从本课题组的调查来看,社会对于现今高职会计人才的认可程度并不高,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不扎实、知识滞后于当前法律法规及准则、实践能力差且缺少变通、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再学习能力弱难以进入工作角色等。这与高职会计教学不适应新的人才培育目标有直接关系。高职会计人才培育目标现阶段应该定位于培育适应小微企业需要的“高素养的业务型”会计专业人才,避开同本科会计专业培育的“专业型”会计人才竞争,要发挥高职会计人才的灵活性、多变性,增加高职会计人才就业机会。这样,才能争取高职会计专业一定的生存空间。 2.高职会计教学方式没有与时俱进,不能引发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存在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于对 90 后学生进行教学,90 后思维活跃、信息的取得渠道多元化且信息量比较丰富,适合引导型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变化,对于 90 后来说过于枯燥、缺乏趣味性,严重扼杀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并造成逆反情绪,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3.高职会计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企业对高职会计人才的具体要求 随着经济的高速进展,经济类型的多元化,社会、企业对于财会从业人员的知识涵盖量、涉及的知识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会计理论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闭门造车,要重视社会、企业对于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变化。同时,要改变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全面的现状。现阶段,绝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践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起到实践的真正作用,实践课程中由学生一个人完成建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