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评审误区下的老师职称论文 1 专业技术职称与专业技术职务的内涵比较 长期以来,有很多人混淆了“专业技术职称”与“专业技术职务”的概念。正确的理解是:“专业技术职称”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过去学识、能力、成就和贡献的等级标志。职称要通过专业评审组织评审或者考试取得,只能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聘的参考依据,只有聘任以后才能享受相应待遇。“专业技术职务”则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职期限,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职称”是一种称谓,一旦授予,终身享有,属人才评价机制范畴;职务是根据工作任务需要而设定的职位,是要求一个人承担的责任,属人才使用机制范畴。 2 高职院校老师职称评审和职务聘任的主要误区 2.1 职称评审工作的误区 在我国,高职教育属于高中后教育,是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养技能型人才为培育目标的职业教育,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老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评审组织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政策导向方面,例如湖北省,到2024 年为止高职院校老师在评审教授时仍然是依据普通高校老师职称评审“一刀切、一把尺子”的标准,并与普通高校老师混和评审;有的省份虽然也出台了高职院校老师职称评审政策文件,但基本上还是普通高校老师职称评审的套用版,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具体实施方面,高职院校老师职称评审也普遍存在“四重四轻”的误区。 2.1.1 重科学讨论,轻教育教学 目前,各省市组织的高职院校老师职称评审,老师的论文数量、主持科研项目都有硬件指标要求,却对教学工作中讲授课程门数、总教学时数有下限要求,反而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服务育人等要素缺乏足够的科学考查和评价。因此,高职院校老师职称评审最后被演变为以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的多少来论英雄,这种评审机制往往导致对从企业引进的高技能型人才因科研成果较弱而难以晋升职称,而那些无行业、企业工作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却凭着科研优势而顺利晋升职称。并且在高职院校老师职称评审条件中,对高职老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教育教学业绩突出者大多没有相应的优先条件,反而一些教学质量不佳、育人成绩平平的老师,凭借较强的科研业绩顺利评上了职称。因此,许多老师为了达到评审的要求,主要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