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改革剖析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教学质量 摘要: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之一。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目标,就必须实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文章就有关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育面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育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育的单纯技能型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兴起,大部分没有摆脱“本科压缩型”和“中专放大型”的束缚,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进展,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是实现培育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目标,就必须实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高职的课程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不但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而且要包括素养教育体系,使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培育三者有机地结合成一体。 1.高职课程改革存在的弊端 1.1 课程设置缺乏整体协调性 高职学生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普遍表现出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公共课兴趣不高。课程设置的时候,为了突出职业能力培育与岗位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牺牲了公共课的课时。高职院校为了便于日常管理,选修课的开设门数在总课程设置中的比例较低,学生在选择学习课程上没有了主动权,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多采纳的是传统的“三段式”的课程模式,即先开设公共课(文化基础课),再开设专业基础课,最后开设专业课和实践课。这种模式不可避开、或多或少地导致三个部分相互脱节。 1.2 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缺乏对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进展和科学技术进展的深人的调查和讨论。我国的高职院校是通过“三改一补”进展起来的,大部分由中专学校升级或合并而来,专业计划中的课程缺乏自身特色。现行的课程有的是对中专课程简单修改后的播用,有的是对本科课程的模仿和照搬。有的是把原来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例如高职机械类专业把原来中专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四门主要专业课简单合并为一门新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学生学习没有一个侧重点,在企业不能满足生产一线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