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隐性德育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的进展,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走进了高职院校,“95 后”网络“原住民”变成了手机党,吃饭、走路,甚至课堂上都时刻关注着手机消息推送。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思政德育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如何应对自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思政德育模式,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是高职思政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自媒体;高职院校;隐性德育 1 几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大学生建微信群,每天线上打卡督促背单词近日,湖北大学有一群学生自发组建了一个微信群,相约每天完成背单词任务,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上传至群里互相监督。湖北大学 2024 级应用统计学的张某每天坚持背 50 个新单词,“加入活动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规定每天背单词的数量。在群友的相互监督下,大家背单词的积极性大增。”活动发起人、湖北大学 2024 级档案学专业学生王某介绍,每个参加成员必须缴纳 18.8 元的“押金”,连续坚持背 25 天单词,会将“押金”如数退还,“假如一天没有签到打卡,我们会从押金里扣除一部分费用,活动结束后以微信红包的形式奖励那些坚持背单词的同学”。“除了湖北大学的学生,我们也吸引了中国海洋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生。”王某告诉记者,从1 月 25 日活动开始到 2 月 2 日,已有 27 人加入微信群,每人每天坚持打卡,从未有人偷懒。案例二:女大学生利用微信诈骗获刑 3年通过电信网络方式,一名在校大学生多次诈骗他人财物。因犯诈骗罪,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一万元。法院调查显示,这名湖南籍女大学生胡某去年 4 月至7 月期间,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手机话费可以 100 充 200”“交纳少量手续费即可领取数千元不等且不必还款的贷款”等虚假信息,引诱被害人加其为好友,后以帮助利用平台漏洞领取不用还款的贷款,或以帮助低价充话费为由,骗取被害人 30 元至 200 余元不等的费用。通过以上案例可知,自媒体如同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的未来带来契机,也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挑战。同时,促成了各种隐性德育资源的形成,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对相关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增强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 2 自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的优势 隐性德育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概念,相对于显性德育而提出的。相比较于传统的面授“灌输式”显性德育,隐性德育则是将教育理念潜藏在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中,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