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摘要:高职学风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育质量。当前高职生在学习目的、动力、习惯、态度、方向、兴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学业指导服务缺乏、课程改革认可度不高、学风管理力度不够等有关。推动学业导师制、推动教学改革、完善学风管理制度等措施有助于创新学风建设机制。 关键词:学业导师;全人教育;学风建设 学风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等方面的表现,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催化剂、内在动力。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学风经过长期的传承,往往会体现不同的风格。这种各具特色、各具风格的学风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进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当前,内涵式进展被高职院校提上日程,学风建设也被高职院校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风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部分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育目标和学习要求不甚了解,专业知识需求和个人目标追求不一致。对专业培育目标不明确,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个别学生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习仅仅是为了能拿个文凭。“平常不努力,考试抱佛脚”的思想普遍存在[1]。2)学习动力不足。随着高校改革的推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生源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成绩定成败”的考评机制下,多数高职学生被社会定位为高考“失败者”,这种定位让他们中的多数人在进入高校前已经失去学习动力,或者说选择进入大学更多的是满足家长、亲友的需求。因此,这些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往往都是随大流或者由家长代选,个人兴趣特长与专业没有太多关系。随之带来的影响就是,这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学习无用论”思想。3)学习习惯欠佳。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个体学习成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最终养成的一种个体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校后,往往表现为学习不积极,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想作弊等。4)学习态度不端。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在“会做不如会说”、“学得好不如混得好”等思想的影响下,个人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他们主观上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