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 年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激荡三十年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呢?今日我给大家带来了 20XX 年读《激荡三十年》有感,有需要的小伙伴赶紧来参考一下吧。 【机关征文】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激荡三十年》记录了 1978 到 20XX 年中国商业的进展历程。书中作者以较为全面的视角来记录和反映每一年中国商业进展的状况,包括: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国家政策、阶段性进展红火的商业领域、一个个典型的企业与企业家、国际经济大环境、文化体育等等。这些都与这 30 年中国企业的进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或多或少反映了当时中国商业的走向。其中众多因素与一些企业大起大落的命运交融在一起,让人感慨怅然,也给人反思与启示。 在这本书所记录的 30 年中,1992 年为一个重要的分界点。1992 年前最大的纠结仿佛就是意识形态与民营企业进展的冲突。国家政府领导者的疑惑常常就是对于一些新的不同于计划经济、国有经济的乡镇企业的进展是否与社会主义制度违反的问题,为此放不开。这个心结算是在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后才较彻底地解开。 改革开发初期,那些从事个体商业活动的人绝大多数来自社会底层。国有经济薄弱、旧体制疏于防范的边穷地区为民营资本的萌发提供了土壤。而国家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抑制与民营企业势如破竹的进展之间的矛盾也一直是奏响在中国上空的主旋律。年广久的“傻子瓜子”生意旺盛,不禁引起别人怀疑其是否具有“资本家”的性质;鲁冠球专注于一种产品的高质量生产——“万向节”,从而快速地占领了市场;1982 年经济整肃运动,对温州“八大王”以“投机倒把”“扰乱经济秩序”判处;义乌冒出数以千计的家庭工厂…… 体制外的民营企业凭着机制的灵活和技术上的优势在不同的行业取得成功,1992 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为其大大松绑。而一直被政府扶持,给予优惠政策的国有企业却往往被民营企业赶超,没有任何起色。1993 年朱镕基开始对局势萎靡的国营企业改革,通过量化改革,将集体资本全数或部分退出,让经营者购买企业主要股权。实行“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坚定地“国退民进”的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事例便是美国柯达公司对中国胶卷工业实施的全行业收购,给中国胶卷行业带来了技术、管理、投资,促进了胶片工业的进展,属于铤而走险的放开一搏。 产权归属问题也一直贯穿于 30 年中国企业的进展史。从 1978 年一开始,个体户这样的身份往往被人看不上眼,为此许多企业在注册时都会偏向于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