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群体职业性应激反应事故调查前言(一) 本网据“安全、健康和环境”报导:1999 年 3 月 9 日下午 16 点 20 分左右,某炼油厂雇用民工在清除石油催化装置反应釜中残渣时,发生一起“群体应激反应”事故,造成 14 人不同程度的损害。现在将此次事故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同仁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事故经过(二) 事故经过某炼油厂于 1999 年 3 月 9 日停车检测、修理,通风置换 2 天后,30 余名民工进入该厂三催化装置反应釜中铲除釜壁上的石油裂解残渣和残留分子筛(催化剂)。作业 1 小时后出现不同程度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咽喉不适,至下午 4 点 20 分,部分病患症状加重伴有发热陆续来我院就诊。现场调查:该装置生产工艺是在催化剂作用下将石油裂解,进行深加工,其中反应釜中存在化学物:①石油裂解催化后残渣。②催化剂,包括 RAMCAT 催化剂,GOR—DQ 催化剂,DvR—1 催化剂。③钝化剂。④油泵阻垢剂。其主要成分为 、 等金属氧化物。操作中民工未实行任何防护措施,轮流作业。 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三) 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14 名住院病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 26 岁,既往身体健康。主要临床表现头晕、头痛、乏力、咽部不适、轻度干咳、发热。查体均见双眼结膜充血、咽部红肿、双肺呼吸音粗糙。体温升高:39.0℃以上 4人,38.0℃以上 7 人。心率增快:100 次/min 以上 8 人。白细胞升高:2.0×109/L 以上 4 人,1.0×109/L 以上 9 人。其中 2 人导致吸入性肺炎,个别病人伴有血钾低,血糖轻度升高及尿中胆红素、酮体、红细胞轻度改变。从中可以看出,此次群体应激反应事故以发热和白细胞升高为主要特征,急诊来后立即吸氧,静点 VitC、ATP、头头孢唑啉及肌注柴胡。3 天后(2 例病人 6 天后)体温、血象恢复正常。2 周后复查胸片、心电图、生化全项均在正常范围以内,痊愈出院。 探讨(四) 探讨这是一起群体事故,虽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但许多地方值得我们仔细反思。事故的发生后,我们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深化现场调查。由于各种原因,当时未能收集到准确详细的生产物化学特性资料。给诊断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临床医生仅能根据病人初诊时表现,拟诊为“金属烟热”。以后与有关专家探讨认为:此次事故的发生前,已停车 2 日,经通风置换,作业环境中没有焊接、加热等产生大量细小金属氧化物粒子或金属烟的职业诱发因素,且金属热多发生吸入金属烟后 4~8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