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人史读后感:流放者重生的热土 这一本说讲诉了流人现象,他们背井离乡,向着一片冰冷蛮荒的地区前进,他们重新在流放之地融入生活,活出属于自己的芬芳,留下了不朽的黑土地精神,下面是我带来的中国流人史读后感:流放者重生的热土,快来看一看吧。 《中国流人史》作为第一部全面阐述“流人”历史文化现象的鸿篇巨著,是李兴盛先生在其《东北流人史》基础上加以扩充而成的。因此,关于黑土地与流放者的论述,无疑是全书的亮点之一,读后令人颇生感慨。 当年,从白山黑水间走出的满洲人,以其淳朴健勇的“八旗兵”一统天下,成为中华大地新的统治者。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了保护“龙兴之地”的“龙脉”风水和独享人参、貂皮、珍珠等物产资源,满清王朝竟对东北大地实行了长期的“封禁”政策,修筑了规模浩大的柳条边墙。正是“柳边封禁”,将东北大地孤立隔绝于中原文明之外,使这片曾经喧嚣的“龙兴之地”日渐沉寂,陷入萧条、归于荒远。从此,成为一个令中原人闻之变色、毛骨悚然的地方,一个大清王朝治下的苦寒之地、流放之所…… 从顺治年间到乾隆朝,作为黑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宁古塔是接收清廷流人最多的地方。这些流人中,多为明朝官宦达仕和江南望族才子,如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江左三凤凰”之一的著名诗人吴兆骞;以治学著称的安徽桐城方氏家族,还有江南才子张贲、侠义儒商杨越、文人金圣叹家属、明末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 当年,这些流人以悲苦决绝之心,背井离乡,向着一个冰冷蛮荒的未知世界一路行来。当他们历尽磨难、生死辗转,终于到达宁古塔时,早已是生不如死、心如枯井了…… 然而,与满清统治者的意愿相反,就在这片奇妙的土地上,那些在冰天雪地间生息的人们,不仅以黑土地般深厚、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流犯”,还以淳朴善良、豪侠义气的民俗民风,给了这些刑余之人意想不到的尊严和温暖,也唤起了他们生的希望。面对这些有学问的客人,老百姓纷纷尊称他们“哈番”,那是对官员的称呼。宁古塔将军巴海等人更是豪爽开明、极少民族偏见。他们出于对文化人的尊崇,纷纷与之交为好友,“待以殊礼”,“暇辄引接,与共谈论”。因不忍这些文弱书生充当苦役,还主动行文报请朝廷“令每人纳粮一石,免其役”,让他们“或生理耕种,各就本人所长”。于是,久负才名的吴兆骞,以己之长开馆授徒。教书之余还被巴海将军聘为书记兼家庭老师,教授其两个儿子读书;“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