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晚会观后感——《天涯共此时》 要写好作文并不难,只有多多积累,多多练习,大家一定会成功的。这篇中秋晚会观后感由 XX 带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中秋晚会观后感——《天涯共此时》 从恩惠老师那里拿到了两张票子,3 排边上靠近过道,算是不错的位置了,能够很细致的看到演员的神态表情,音响效果也算尚佳,不过由于距离音响很近,所以当大量高频出现时,(尤其是京剧唱段《天韵》),过于澎湃的音浪常常轰的我倒抽冷气,其他的感觉都不错。特别是我周围的观众都颇有经验而且具有很好的观演礼仪,让我们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欣赏到了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O(∩_∩)O~。 我和 MM 都有学过乐器的经历,我修了 6 年二胡,间杂着学习过笛子和中阮,MM 修了 6 年的琵琶和古筝,彼此也都有过参加乐队的经验。虽说之后也就慢慢耽误了,不过对于民乐管弦还是驾轻就熟。看到演出的阵容,就很期待。感觉这次上海民族乐团在节目编排上颇费心思——有传统的表演方式,比如民族管弦乐《芦沟晓月》,也有融合了西方音乐表现形式的二胡、萨克斯与乐队《回家》。曲目大多安排了旋律优美、耳熟能详的名曲,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理解起来也比较简单;选择范围横贯中西、穿越古今——从《春江花月夜》到《今夜无人入睡》,中西合璧、交相辉映。上海民族乐团显然是希望拓展观众层,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音乐厅,实际效果倒也不错——虽说不能用“票房大卖”、“现场爆棚”等常见词汇来形容这场晚会,但观众的人数还是有一定规模的,而且可以看到大部分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与鉴赏力的中青年观众,属于良好且稳定的观众层。当然,在我看来,假如能专门开放一些免费座位给在校学生,就更好了。 以上都是闲话,现在还是谈谈演奏会本身吧。演奏会的主力演员都很年轻,看样子大概也就 80 后的样子吧,技艺方面自然是非常出色的;其实,能够在浩如烟海的琴童中脱颖而出,技艺方面肯定出类拔萃、炉火纯青的。而所欠缺的,无非是一份对人生况味的体悟而已,这就无法强求了。譬如次场曲目《春江花月夜》,此曲由琵琶演奏家周韬,BAO 组合中的俞彬、汤晓风上阵,三人共开了三段、每人一段;《春江花月夜》本就是简单的曲子,单就技艺而言都可谓如探囊取物一般,但意境上的差别,却是对比之下、了然于胸——对于秋潮翻涌,海中明月的描摹,都是令人赞扬的;但曲中那一丝丝怅然幽思,却在周先生的琵琶细语中,描摹的更为细腻动人;年轻演奏家的音色与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