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 摘要:中西方文化由于差异而进行的角力与更新发端于清末时期,鸦片战争成为关键点。战争的结果使得中西方文化开始交融和更新:西方文化逐步传入中国,而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开始遭到质疑。中西方文化有相通之处,但不可脱离其进展的历史背景来理解。深化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西文化在角力中更新换代的进步过程,能够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参考视角。关 键词:传统文化;鸦片战争;角力;更新回顾 中国传统文化进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为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沟通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由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 一、鸦片战争下中西文化冲突的特征 对于鸦片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的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这种称谓的差异,实际上源自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可以从两个方面感受到,其一是战争的缘由,其二是战争结果。从战争的缘由来看鸦片战争爆发的表面原因是清政府的禁烟行为,但深层次的缘由却要从鸦片战争之前中英两国的状况来探寻。从十八世纪中期,清政府逐渐开始关闭沿海的海关,只剩下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并设置了诸多严苛条例。在此期间,不少商人请求开通口岸均被驱逐出境。此时的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其与日俱增的生产力水平急需宽阔的市文化场作为倾销地。但是,正常贸易渠道受阻的情况下,走私活动却很猖獗。清末时期英国在中国广东海域大量走私和贩卖鸦片,前后持续了二十多年。至道光年间,走私鸦片的数量已经超过四万多箱,不但造成白银迅速外流,同时使得中国人的精神和身体都备受摧残,社会生产力及社会秩序受到严重损害。 因此,1838 年道光帝派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令其至广州禁烟。这一著名的虎门销烟最终成为英国发泄不满的突破口,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鸦片战争,并以中国在 1842 年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为停战代价。回顾这场战争始末,由于英国商人的鸦片通过走私渠道进入中国,清政府禁烟名正言顺。但英国政府则认为他们是“为保护鸦片贸易而打起来的战争”无论是中国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