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下文学作品讨论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受地理环境及民族生存环境状况影响,不同民族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进展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这些不同的风俗文化导致不同民族间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翻译工作者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汉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这些差异性因素。 (一)风俗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风俗文化形态是各民族内在精神特质的生动表现,客观上,它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长期从事日常性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实际制造的一种精神财宝。鉴于此,国家的差异与民族的区分必定会导致不同风俗文化形态的客观形成。这种风俗文化形态方面的现实差异给英语作品汉译工作带来了困难。比如,在图腾崇拜方面,各国的图腾不尽相同,俄罗斯以熊为图腾,美国以鹰为图腾德国以狼尾图腾,英国以狮子为图腾,而我 国 以 龙 作 为 图 腾 , 但 在 英 美 文 学 中“dragon”是负面形象,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翻译过程中,就易产生误解对 此 , 我 国 现 在 普 遍 将 龙 翻 译 为“loong”,以便与欧美文化中的龙相区别。因此,对翻译工作者而言,应充分了解中外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为更好地完成英汉翻译工作做准备。 (二)价值观差异 对一个独立的自然人而言,其价值观状况总体反映在对客观事物及特性的总体评价中,生活在差异性文化背景下的独立个体往往会表现出相异的价值观。对“个人主义”而言,中国人与西方人就表现出了较为鲜亮的价值观取向差异,西方人建构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倾向于以个人为核心,盖世英雄挽救国家、孤独英雄抗击困境等作品很受欢迎,比如,佐罗、唐吉歌德、蜘蛛侠和蝙蝠侠都是经典的独行侠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的最好体现。而中国人建构的价值体系却是建立在对集体的重视之上,中国主流文化所推崇的“为人民服务”,比如,以雷锋、焦裕禄等人物为原型的红色经典小说,在欧美文化中却不受欢迎。这种价值观角度的客观差异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很大挑战。 (三)思维方式差异 文化背景是思维方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思维方式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并决定着个体的精神世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语言习惯等语言表意符号是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从这一层面上讲,可将语言表意形态视作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方式差异的客观反映。比如,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鲜亮地表现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