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响水事件”看安全生产2025 年 2 月 10 日凌晨,江苏响水因传言陈家港化工园区有化工厂发生毒气外溢,面临爆炸,当地居民闻风而动纷纷离家避难,出现了数万人大转移的情况。在转移过程当中又因拥堵发生交通事故并导致 4人死亡数人受伤。事情发生后,网络等媒体纷纷对此事发表看法,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安监工作者,对此事亦高度关注,并结合此事就安全生产工作发表几点粗浅的看法。笔者无意评判当地政府的做法,但“响水事件”确实暴露出些许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一、化工是双刃,畸形进展显后果。化工项目一直是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的重点,有地方甚至喊出“宁可毒死也不饿死”的口头禅。而化工项目却一直是民众心理的“疙瘩”,化工企业周边群众面临着污染的侵蚀和险情发生时的恐慌。诚然,化工安全包含着人、机、环境的各个过程,通过监管只能使得安全形势好转,难以做到百分之百安全,但有些地方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放松了安全、环保监管,使得化工行业畸形进展。政府和民众对待化工项目的态度截然不同,已成为惊弓之鸟的民众对环保、安全监管缺乏信任,政府公信力受质疑。二、民众不知情,事态扩大化呈必定。民众的“不知情”首先表现在民众对化工基础知识的了解。最大的恐惧来自未知的危险,上万人瞬间心理崩溃,问题的症结,不在“谣言”,也不在“爆炸”,而在于“化工”。有媒体报道响水事件的起因是有人看到某化工企业泄放蒸汽误以为气体泄漏。假如民众对化工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化工生产中的各种现象有一定的推断力,想必此次事件的谣言根本就不会产生。假如传言是锅炉爆炸或者其他物理性的“爆炸”应该也不至于导致数万人的逃离。其次,民众对应急知识缺乏了解,盲目逃生导致此次事件酿成了人员伤亡的后果。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某权威专家早前对民众防灾自救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 46%的民众对突发状况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正是因为民众缺乏必要的应急知识,往往在应急处置过程当中事倍功半。假如同样的事件发生在日本等民众应急知识掌握程度较高的国家,或许即便是谣言变成了事实,盲目的逃生也会变成相对有序的撤离。三、事后才公关,处置有效性打折扣。媒体报道:“响水县委县政府在得知情况后的第一时间,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尽管当地在所谓的“第一时间”实行了措施,但相对谣言传播一传十,十传百呈幂次方增长的传播速度,还是无可避开地略显迟滞,人员伤亡的惨剧已无法挽回。笔者日前拜读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