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雾霾” 要科学分析摘 要近期,疫情之下,雾霾卷土重来;关于雾霾,网络上的“治霾者”、“治霾工作者”们特别活跃,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文章,认为院士专家们关于雾霾成因的解读是在“误导”公众,并提出了他们的观点:雾霾的真正成因是“白烟”、是“可凝聚颗粒物”。关于雾霾的成因,院士专家们有专业的科学分析,在这里笔者就不再班门弄斧,但对于“治霾者”文章中的一些说法,作者认为有失偏颇,误导社会,危害极大。这些年国家治霾到底有没有效果?在“治霾者”的眼中,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国家的治霾工作似乎没有什么成效,成为了老百姓口中嘲讽的对象。在他们的文章中,往往喜爱列举一些或实或虚的数据、尤其是不全面的数据来证明他们的错误观点,但关于这些年 PM2.5 浓度的下降数据只字不提,对于治霾的成效视而不见,这是没有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2025 年北京 PM2.5 年均浓度 42 微克/立方米,较 2025 年下降了53.1%,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低;2025 年河北省 PM2.5 年均浓度下降5.8%,大气质量为 6 年来最好水平,这些数据都表明了我国治霾的成效显著。除了这些官方数据之外,从老百姓的观感上明显感受到蓝天白云数量明显增多,雾霾成为网络关键词的次数越来越少,也都证明了治霾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是不容诋毁的,应该感谢科技工作者的贡献,而不是蔑视。春节的雾霾,工业企业真的都停了吗?“治霾者”的文章多次用“工厂停工了、路上也没车了”来说明雾霾的成因不是工厂、不是车,而是文章说的那些“白烟”中带出来的“可凝聚颗粒物”。但是,假如说雾霾真是由这些“白烟”带来的,那这些“白烟”是哪里来的,不也是来自于工厂吗?不是说工厂都停了吗?这就自相矛盾了,可见,误导大众的偏见也在误导他们自己!大家乍一想,过春节、再加上疫情,那工厂肯定都停工了吧,怎么还会有雾霾呢。没错,确实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停工停产,但请注意三点:第一,停产的多是排放量相对来说比较小的小企业,而对于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点产业,大家想想可能都停产吗;第二,疫情发生,人员活动减少,环保督查力度可能也没那么紧了,导致企业排放量出现反弹,“蔚蓝地图”上的超标企业信息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三,疫情重灾区是在哪里,雾霾重灾区又是在哪里,两者似乎不能够完全划等号,所以概念要清楚。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5 年 2月上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共生产粗钢 1939.43 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