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医治”安全管理过程当中的“顽症”摘要:本文列举了安全管理过程当中常见的“顽症”,如何对症下药,“医治”好安全管理过程当中的“顽症”,是从事安全管理过程当中的同仁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关键词:“医治” 安全管理 “顽症”安全生产历来是社会关注、人民关怀、国家重视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企业为了进一步确保安全有序生产,制定许多管理目标,实行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严峻的局面。作者认为,安全管理上的“六轻六重”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情况不稳的重要原因:第一个是重形式轻实于。一些单位虽然常常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但是口头上说得多,细致工作做得少;布置工作多,检查落实少;表面文章多,真抓实干少。尤其是有些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打电话、听汇报,尽管忙忙碌碌,但安全生产的形势变化不大;有的领导干部即使到基层、到现场,但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多,发现问题也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第二个是重措施轻兑现。长期以来,企业为了进一步确保安全制定了不少安全措施。可以说,每发生一次事故,就要制定一些安全措施,但是真正一丝不苟一以贯之地抓落实的不多。有些措施只有定性要求,没有定量标准,更没有具体考核。因而在现实管理中,常常是有措施无考核,有要求无检查,有布置无验收。还有一些管理措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兑现率不高,流于形式。三是重治标轻治本。有些单位抓安全习惯于打“人海战术”,搞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很不扎实,重治标,轻治本,急功近利。有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顾此失彼,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还有单位抓安全时紧时松,安全不好时抓安全,安全好了就忘安全。“安全第一”的方针缺乏具体落实的一贯性。尤其是在强本固基方面,尽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一再强调工作重心要下移,管理控制到岗位,但具体到企业往往不能很好解决。四是重处罚轻教育。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和经济制裁:有些单位甚至以罚代、教,以罚代管,图简单省事,不善于解决来自社会、来自生产中影响安全生产的思想故障,不能紧紧把握员工在生产过程当中的思想动向。即使抓安全生产思想教育,也只是照本宣科,讲大而空的道理,缺乏制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重静态轻动态。热衷于就事论、事等静态式的常规方法,而不是从动态信息人手,建立信息收集、反馈、分析处理系统,及时捕捉不安全因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仔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六是重事后轻事前。做亡羊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