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党组织:近日我观看了央视关于南京瘦肉精事件的报道,感触良深。“”瘦肉精喂出来的所谓瘦肉型 健美猪 ,钻过当地养殖环节的监管漏洞,进入贩运环节。每“”头猪花两元钱左右就能买到号称 通行证 的检疫合格等三大证明,再花上 100 元打点河南“”省省界的检查站,便可以一路绿灯送到南京一些定点屠宰场,无需检测 瘦肉精 ,每头猪交 10“”“”元钱就能得到一张 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有了这张证明,用 瘦肉精 喂出来的“”所谓 健美猪 就能堂而皇之地进入南京市场销售。假如没有央视的报道,我们很难想象,法规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在现实中竟如此不堪一击。监管防线如同纸糊一般,道理可能人人都能说出一大堆,但是最根本的问题,往往也是基础性的问题。现试列几条如下:一是既然政府的监管力量跟不上,为什么还要批准那么多家定点屠宰厂?谁都知道,现在“”食品安全 多头监管 漏洞大,效率低。目前,随便一个省会级以上城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都不下几十家,其中不少都是日屠宰生猪几百头的 准作坊 。既然管不过来,管不好,为什么不缩短战线,少批几家,选择生产能力强、现代化程度高的大型企业,管细、管好呢?二是在市场开放度与食品安全的平衡上,我们是否已经把握得很准确?数不清的事实证“”明,这些年我们在对食品市场 搞活 的同时,却因为监管的力不从心而屡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市场开放产生了竞争,解放了生产力,这确实不假。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解放生产力决不是市场开放的最终目的,在瘦肉精、注水肉之类伤痛的久治不愈上,我们看到了这一点。对于遍地开花的小作坊,我们是否应该放在繁荣经济与市场隐患的天平上,重新反思其价值呢?三是市场利益关系对监管形成的冲击,是否引起了足够重视?一边是瘦肉精泛滥成灾,一边是大型肉联厂严重开工不足。而另一方面,真正的放心品牌肉进入菜市场,假如不“”买 回扣 潜规则的账,就会受到冲击,菜市场在权衡自身利益之下,反而会不欢迎放心品牌肉进场。而一个市场的兴衰,又与所在区的财政税收密切相关。区区猪肉市场,部门团体和个人利益之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政府,又该以怎样的魄力和智慧来协调呢?“”定点屠宰也出现瘦肉精,其中肯定存在 谁守法谁吃亏 的现实环境。那么,在监管上加大力度,加快创新,也就成了当前最紧迫的工作。食品安全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是 强调 仅仅是个态度问题,要做出成效,还是要从基础性问题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