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教学难点解析与突破摘要:减数分裂概念,染色体行为,以及染色体和 DNA 数目变化等是“减数分裂”教学的主要难点,应对其详细解析。深化浅出,使用有效的引导方法,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前提。关键词: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 DNA 数目教学难点是指老师不易阐述清楚,学生难以接受、理解和应用的内容。因其抽象、复杂、不易记忆或知识本身属于宏观性或微观性的感知内容,不易全面、直接地理解。突破难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重要意义。突破难点一:有关概念1.减数分裂。从宏观上表达减数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可以通过与有丝分裂概念比较的教学方法,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强调有性生殖、生殖细胞、连续分裂、染色体减半等关键词,能使学生对生物的生殖类型〔有性生殖〕、子细胞类型〔有性生殖细胞〕、两次连续分裂过程、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不是不变〕加深理解。比较形式有多种,列表比较是最直观和有效的形式。2.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定义有两个很抽象的要点,一是大小和形态相同;二是分别来自父母双方。教学中要教会染色体形态的识别方法,在图形上用不同颜色表示;要强调:联会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此时可能出现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可以通过学生对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的析图、比图、画图和动画演示等突破此概念,由师生共同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的概念并分析其数量关系。突破难点二:染色体行为1.同源染色体行为和非同源染色体行为。同源染色体行为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的主要行为,是基因别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根底。同源染色体在减 I 中的变化是:前期联会,中期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后期别离移向细胞的两极。分析联会状态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减 I 前期的图像,从形态大小、颜色和位置上对联会的染色体比较,找出共性;要特别指出同源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不是同源染色体的任意两条染色体在一起都称为非同源染色体。再与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的散乱排列比较以加深记忆。对减 I 中期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分析也要与有丝分裂中期进行比较:染色体虽然都集中在细胞中央,但有丝分裂染色体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而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却分别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用其典型图比对来直观说明它们的差异,或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减数 I 中期意义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的自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