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不作此“涵咏“涵泳”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国语法和读书法之一,也是检验学习者母语学习水平优劣的重要标尺。在当今社会“国学热”背景之下,“涵泳”也是一种研习国学之道。但笔者在阅读一些谈论语文教法,学法,论道“国学”的报章杂志,甚至中学语文教科书时,常常会看到将“涵泳”写作“涵咏”的情况。其实,各大型语文辞书告诉我们:只有“涵泳”,而无“涵咏”一词“涵咏”当为“涵泳”传写之误,当为未审“涵泳”古义之朔,而主观臆测,妄改专文所致。兹举数例如下:〔1〕语文无疑是讨论最热烈也是被外界谈说最多的学科,特别是进入本轮课改的十年来,语文界更加喧闹:课程理论方面争论不休,工具与人文的两性之争,训练与涵咏、预设与生成等过程方法之争……至今硝烟不绝;教学操作层面,新做法新模式层出不穷,而且纷纷为自己冠名,给语文加上某种修饰限制语,成为“门派”。〔徐思源《语文之“觅”》,刊载于《语文学习》,2024 年第 3 期〕〔2〕步出母校“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沪校”大门已经六十六个年头,我已是满头霜雪的耄耋老者。从教三十余年,退休三十余年,然在校就读情景仍记忆犹新。近代教育家、国学大师、老校长唐文治老夫子〔号蔚芝,晚号茹经〕〔1865—1954〕精神矍铄,全神贯注讲演和吟诵古诗文的神采,依旧历历在目。唐调古韵犹存耳际,涵咏胸中。〔萧善芗《唐调及其传承琐记》,刊载于《语文学习》,2024 年第 4 期〕〔3〕朱子读书法有六条:居敬持志、循序渐进、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着紧用力。〔赵志伟《谈谈书法和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刊载于《语文学习》,2024 年第 4 期〕〔4〕在读这样“有句无篇”的作品时,我们不妨对这些写景佳句多加涵咏、玩赏,品出其精微的诗艺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4 年 11 月第 2 版〕《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述四例皆将“涵泳”误作“涵咏”。一、各语文辞书皆无“涵咏”词条笔者检阅几种常见的语文工具书,发现这些工具书中皆无“涵咏”一词,仅有“涵泳”一词及其文献用例,兹迻录如次。《汉语大词典》“涵泳”条云:1.潜游。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羡轻魵之涵泳,观翔鸥之落啄。”2.浸润;沉醉。唐·韩愈《禘祫议》:“臣生遭圣明,涵泳恩泽。”明·宋濂《送刘永泰还江西序》:“今幸遭逢有道之朝,登崇俊良,凡有血气者莫不涵泳歌舞于神化之中。”清·谭嗣同《自序》:“吾自少至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