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艺术的提倡鲁迅与中国传统民间美术鲁迅对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接触始于童年,如年画花纸《八戒招赘》《老鼠成亲》、木刻插图本《山海经》、线描画谱《芥子园画传》《海仙画谱》等。这些美术图本丰富了幼年鲁迅的读书生活,更为他一生的艺术观念奠定了独特的趣味立场。在中国传统美术领域,魯迅对民间美术尤为喜爱和推重,他在五四时期多次谈及民间美术的话题。在古代文化语境下,“民间”一词一般是对应于“宫廷”“士绅”而言的。鲁迅提倡连环画、剪纸、漫画、插图、人物画、时事画等民间美术,是出于何种思想角度和艺术初衷呢?是否与晚清以降的“美术界”革命存有关联?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得从一个基本概念说起:“生产者”的艺术。谈论民间美术时,鲁迅常借用“生产者的艺术”这一称谓。在《论“旧形式的采纳”》一文中,鲁迅提出“生产者”艺术和“消费者”艺术两个概念。“消费者”的艺术是“一向独得有力者宠爱”的佛画、院画、米点山水,而“生产者”的艺术在当今却因为“无人保护,除小说的插图以外,我们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了。至于现在,却还有市上新年的花纸,和猛克先生所指出的连环图画。这些虽未必是真正的生产者的艺术,但和高等有闲者的艺术对立,是无疑的”。[1]于此可见,鲁迅是从艺术“接受主体”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谈论民间美术的。“生产者”的艺术是“为生产者创作的艺术”(如故事画、连环画等)与“生产者创作的艺术”(如画工、刻工等)的统称。版画家陈烟桥曾说过,鲁迅“对于古代的遗产,决不卑视,反而抱着过分的喜爱。”[2]鲁迅对传统民间美术也有这样一份“过分喜爱”之情。从鲁迅观照问题的角度(“生产者”和“消费者”)来看,他的民间立场背后存在五四启蒙观的理念支撑,以及与“文艺大众化”、西洋写实主义、艺术“出世”“入世”说、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扬弃等论争的“对话”意识。“现在社会上的流行连环图画,即因为它有流行的可能,且有流行的必要”,[3]“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中国及日本画入欧洲,被人实行,便发生了‘印象派’,有谁说印象派是中国画的俘虏呢”。[4]可以看出,鲁迅在谈论某一特定的美术问题时,视野不仅扩及古今中外,更有一个当下作现实参照。什么才是为生产者创作的好的艺术?这要看大众“能否读懂”与传播“是否广泛”。“懂”是第一要义,惟其“懂”方能发生影响与感动。鲁迅曾批判新兴木刻“还是对于智识者而作的居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