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及诗歌的意境,并背诵课文 2、学习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3、体会成边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及诗歌的意境,并背诵课文 难点:学习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由课题封面呈现的“月亮”引出本文的学习 二、走进诗人一一李益 李益(公元 748829 年) ,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三、了解题材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般认为,边塞诗初步进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进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 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李益、李白等。 四、初读一一知诗意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 夜征人/尽望乡。 1、提示重要词语的意思 (1)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备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2)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3)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2、通过配乐读、师读、个读、小组读、师生读、齐读多种朗读形式, .理解诗文的大意 五、再读一一品意境 1.师: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2、展示历代对本诗的评价 3、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被天下传唱,究竟好在哪里?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呢? 请以“我觉得_________写的好,通过_________,描写/角度(或运用_________手法,营造了/写出了/表达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