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摘要:文学界对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主流评价为“空想”,意为根本无法实现。事实情况是:《天朝田亩制度》是可行的,但《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实行的是以其为方向和最终目标的过渡性纲领。关键词: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空想阶段性纲领逐步过渡现在史学界关于太平天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似乎如出一辙,频率最高的形容词就是“空想”,认为它是无法实现的。此种观点,笔者有小小疑议。1853 年〔咸丰三年〕,太平军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发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应该说这是天平天国前期的指导性纲领。现在史学界主流评论是这样的:“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那么,以户为单位,不管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那么,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太平天国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反了社会开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1]真的是无法实现的“空想”吗?一、《天朝田亩制度》没有真正实施,何谈“空想”任何一个革命纲领都必须要有长远的理想和现实的意义,后者表达的就是阶段性纲领。所谓阶段性纲领,并不是最终目标,它应该是一个现实的政治目标,以及围绕这一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举个例子,中共二大上指定的革命纲领就是一个阶段性纲领,因此,新中国之前的革命纲领就是实现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即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这期间所有的军事、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策略都是围绕这一阶段性目标而制定的。只要是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即使与长期纲领相矛盾也会毫不犹豫地拿来使用。所以才会有联合国民党抗日决策,才会有分田地而不是土地国有制的土改政策。在无法实施的客观条件下,太平天国只能实行逐步过渡到“耕者有其田”即制定符合当时具体实情的阶段性纲领。当中国处于分裂的时候,任何纲领都必须要向政治现实妥协〔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以一个稳固政权为根底的〕。超越或无视这一现实而把长期纲领当作现实政策依据的做法,就应该被称作空想。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在定都仅仅半年后就充分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