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3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3_第1页
1/7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3_第2页
2/7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3_第3页
3/7
【素养目标】 1.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选择和使用材料的特点,认真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 3.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教学重难点】 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 倘有了同病相怜的侣伴,天大的痛苦也会解去一半。 --------(英)莎士比亚《李尔王》 共同的悲鸣是把两颗心结合得更紧的强力黏合剂。 -------(英)骚塞《圣女贞德》 那种在饱经艰难之后才获得的幸福是不太招人嫉妒的。因为人们看到这种幸福是如此地来之不易,以至甚至产生了同情——而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 ------(英)弗培根《论嫉妒》 请可怜贫苦孤儿眼中的泪/请怜悯被欺压的老人痛苦的心/请可怜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请怜悯栖身井底的被泅人。 -----(伊朗)扎赫拉恒拉里《谢赫萨纳安》 感受着怜悯的力量,也意识到你我皆有怜悯之心,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卢梭说“怜悯是人的天性”。 二、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个钟表匠家庭,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当过学徒、仆役、乐谱抄写员等。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 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 年因发表《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逃亡瑞士。1778 年在巴黎逝世。 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自由和平等。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亮的民主主义倾向;他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影响着 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著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绮丝》《植物学通信》等。 2.题目解说 “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怜悯是人的天性”意思是“怜悯”这种品行是人先天具有的,不受地位、财产的左右,“天性”一开始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恶之别。题目概括了全文的意思,明...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3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