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拖了很久才看的书,一本前后看了差不多一个月的书。开篇即是三人走散,读来顿觉悲凉。我一直觉得有趣的人要活的久一点,即便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所以当看到钱先生和钱媛相继离世,便跟着杨先生一起心痛。当然,我所感知的痛不及杨先生万分之一。不带感情色彩地说,这本书记录的不过是杨先生一家几十年来发生的大事小事。但是字里“行间的浓浓爱意是当今爱情小说所难以望其项背的。特别是杨先生说: 阿媛是我生平杰”作。 以前听我妈宝贝我时还觉得肉麻,但看到杨先生特别仔细动情地宝贝钱媛,并且例举出阿媛杰出的事迹,我突然理解了我妈。这么仔细的夸女儿的杨先生,真是可爱极了。其实杨先生一家都非常有趣,从前便知道钱先生淘气用墨笔给杨先生和钱媛画花脸的故事。大多数时候杨先生是比较端庄的,只有爷俩特别没正经,从儿时的玩闹被钱先生的姐“”姐 大的揍一顿,小的也揍一顿 ,到长大后趁着杨先生不注意就不叠被子不收拾屋子,被“”发现了只好像个孩子一样嘀咕一声 被发现了 赶紧去整理房间。大约是他们都是鼎鼎有名“”的学者,生活中的这些淘气的点滴,让他们有一种 反差萌 。这大约是我最近爱读名人传记的一个原因吧。“”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书中读得这种痛失所爱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也一方“”“”面懂得珍惜眼前。不要等到失去才明白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是 易碎物品 ,要 轻拿轻放 。“”“”世间有很多 我们仨 ,但愿所有的 我们仨 都能像杨先生一家一样有趣地、和谐地、快乐地过完一生。古往今来,离愁也好,欢聚也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合上书,摩挲着它略带粗糙的纸质,心中的思绪涌上,看着杨绛与爱女,丈夫的生离死别,不禁想起我们初三毕业时那六月的阳光。或许我们经历的别离的程度不一样,但当我们回想起以前与别离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我们仨》是杨绛记述他们一家三口的往事。杨绛女士在写这本书时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在写这本书时,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伤。就像我们现在翻开在书桌上占一席之位的同学录,看着同学以往的笔迹,看着哪张照片将你带入回忆的漩涡,既甜又苦。在书中杨绛主要记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其实与我们也没有特别大的,在性质上的差别。杨绛会收拾钱锺书的残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妇,为钱锺书烧红烧肉,做出血牛肉给阿瑗吃。在当时这些只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罢了,但在阿瑗和锺书的相继离开后,这一切都变得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