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的 7 种有效策略》读后感1、设计标准与课程在我们教书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标准与课程,在课堂上,老师必须始终怀有他们希望学生达到什么的指导思想,而这一思想就是等级水平和学科标准与课程,向着重要构想的教学无疑是深度思考的。我想,这也就为什么教研室一直强调我们研读《课标》的原因吧。2、预评估教学设计时,我们要了解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需要获得什么,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备学生”,了解学生、探查单元预评估、个人目标评估则为学习者的预评估。3、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安全的、支持的与归属的)学生需要微妙的情绪平衡来顺利地进行学习,活力、轻松但灵敏的求知欲是理想的学习状态,因此在课堂中老师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别高高在上给学生压力,还要关注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关系,小组合作中,一开始就将两个水火不容的孩子安排再一起,会让学生之间的合作受阻,需要多花时间了解学生,一步步化解,一步步引导,以营造出最理想的学习环境。这一步与第 2 步相符并共存。4、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在追求深度学习前,要充分评估,并帮助积累必需的支撑内容,因为学生的背景知识存在差异,所以老师要采纳多种方法来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以便新的知识可以实现与每位学生现有的背景知识的联结。书中介绍的“教室中的辅助设备、书签、入场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老师很快地把握学生的背景知识。5、猎取新知识前面 4 个步骤为这一步骤做了很好的铺垫,现在正式进入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多样化是成功深度学习的关键成分。书中介绍的“10—80—10”经验法则为我们每日课程设计提供了一个适用的时间安排:10%—课前、80%—课中、10%课后,在教授一课时,我学会了以下策略:分段内容,减少干扰的数量,指导事件的顺序,知道在所需加工时间之前我们可用于讲授的时间量以及在需要时运用状态改变。6、深度加工知识这个环节是重点环节,书中以多个小组合作的案例向我们介绍了适合于觉知的活动、分析到综合的活动、应用的活动、同化的活动等 45 个如何加工内容和技能的例子,这些活动大部分是相当简单而且能以极少的准备工作来进行的,但这 45 个加工活动确保让这些大脑投入跨课程的深度思维中,内容后的表格更是简单直观地向我们呈现了如何开展这些活动的方法,非常有用。7、评价学生的学习读到这一步骤时,我也开始反思我是如何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我的教学目标的呢?回顾以往的课堂,课堂上总是以问题的形式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