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学史》中的文学观念对胡适诗歌创作的影响摘要:胡适先生的《白话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有独特的认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平民文学的观念;它对于以滑稽、诙谐为特征的“打油诗”的意义有新的认识;它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方式有独特的剖析。在写作文学史的同时,这些观念也深刻的影响了胡适的个人诗歌尤其是新诗的创作。关键词:《白话文学史》平民文学打油诗抽象见于具体胡适先生的《白话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除去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外,它还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浸透了胡适先生的心血与爱憎。此书强调平民文学的观念;对于以滑稽、诙谐为特征的“打油诗”有新的认识;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方式有独特的剖析。在写作文学史的同时,这些观念深刻地影响了胡适先生的个人诗歌创作。一、平民主义的文学观:形式与内容的平民化对于民歌与乐府歌辞的价值的认同,对于骈文,赋体、律诗的贵族化与文人化的厌弃,表现了胡适在文学形式上的平民化。形式与内容相依相关,形式对内容有着一定的反作用,形式的平民化必定与内容的平民化共存。胡适是平民文学的提倡与坚持者。他不屑于庙堂的文学,因为“庙堂的文学可以取功名富贵,但达不出小百姓的悲欢哀怨:不但不能引出小百姓的一滴眼泪,竟不能引起普通人的开口一笑。因此,庙堂的文学尽管时髦,尽管胜利,终究没有生气,没有‘人的意味’。”①他所欣赏的,是有无上上品之誉的民间故事诗《陌上桑》;是写社会情形的平民文学《孤儿行》;是仅以 80 字,就塑造出卑劣前夫与贤淑民妇的形象的《上山采蘼芜》。胡适先生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怀、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表达于他一生的的论著与诗作之中。早在 1908 年 6 月 9 日的《竞业旬报》上的《送石蕴山归湘》中,胡适就有“近多亡国飘零恨,此去应先吊汨罗”②之音。此外,他还有多篇反响民生与社会的诗作发表。《人力车夫》以“客”面对16 岁车夫,在坐与不坐之间的两难表现出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以及社会问题解决之艰难。《威权》讲述了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必将为人民所推翻的道理。《外交》写“我”夜晚打南京鼓楼下过,见有泥水匠在打夜工修补鼓楼红墙,于是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很感谢美国的议员团/你们这一次来游/使霉烂的南京也添上一些儿新气象!”③这首诗对当时的统治者加以辛辣的嘲讽。《示威》是一篇颇有深意的诗,它针对现代“文明”社会中拉着囚犯游街示众的荒唐时间而发。有人被这种示众吓倒了:“一个年轻的犯人/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