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荀子》中的孔子形象

《荀子》中的孔子形象_第1页
1/8
《荀子》中的孔子形象_第2页
2/8
《荀子》中的孔子形象_第3页
3/8
《荀子》中的孔子形象摘要:作为战国后期的儒家大师,荀子对于周公和孔子极为推崇,他尊孔子为大儒,并高颂孔子为“圣人”。但自孔子死后,他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到了荀子所处的时代,孔子形象经由孔门弟子及其他学派的发挥,已逐渐偏离了原本的模样。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荀子开始了重塑孔子形象的行动,这主要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中的孔子形象体现了孔子多方面的特点,其中既有符合历史上真实的孔子的元素,也有荀子对于孔子形象的再塑造,而这种再塑造实质上是对于孔子的再塑造。关键词:《荀子》孔子形象一、孔子和孔子形象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等的记载,孔子早年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吏;三十岁左右,开始办私学;五十岁时,担任了鲁国的中都宰,次年,升任鲁国的小司空;后又升任鲁国的大司寇,但不久之后,因政局动荡、齐人离间,孔子率部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活。晚年,孔子返鲁,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孔子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等均有着深重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仅指孔子本身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更多的还在于孔子后学对于孔子思想的发挥所产生的影响,这就关涉孔子形象问题。正如张宏生在其《四种先秦子书中的孔子形象》一文中指出:“孔学的讨论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讨论历史上的真实的孔子,一是讨论孔学演变中的孔子。”{1}其中“讨论孔学演变中的孔子”涉及的即是孔子的形象问题。孔子形象的嬗变从很早就开始了,战国时期,韩非子就指出:“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白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韩非子·显学》)所谓“儒分为八”,韩非子以为,孔子之后,儒学分为“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八个分支。有学者认为,韩非子的八派划分是有着明确的学术依据的——“一是八派虽自称是‘真孔学’,却与孔子之学存在明显的距离;二是不同派别之间‘取舍相反不同’,彼此思想体系存在严重对立;三是为常人所不能,有非常之举,在当时影响巨大”{3}。“儒分为八”之真伪虽然在学术史上仍存在争议,但这已经从侧面说明了孔子形象的嬗变已拉开了帷幕...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荀子》中的孔子形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