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关键是人一直以来,在教育环节中到底是以老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各学派各有各的理论和事实支撑。从当下的教改形势来看,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等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一直以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人却一直未变。那么,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 摆正 自己的位置。老师的位置。在我看来,老师不该是简单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者,老师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探究欲望的 催化剂 。打一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春节时一个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办法找火器燃放一样,老师就是点燃学生自己去尝试和体验的引导者和激发者。所以,老师不该将自己的学识复制粘贴给学生(满堂灌),而是想办法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欢快的翱翔。再用一个比方来描述,老师就如一位厨师,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丰富的菜目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饕餮盛宴。无论是如送鞭炮的激发者还是提供大餐的服务者,老师自身的学识与素养、能力与眼界都必须达到一定高度。美国老师弗兰克·迈考特所著《教书匠》里描述的那个为人诚实、勇于创新、崇山自由的迈考特老师是我所推崇的老师模样。学生的位置。“”学生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自然是教育环节中最受 保护 的一方,继往开来就是他们的使命。学生对于接受教育这件事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杜威的有用主义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还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其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的进展需要。因此,学生要明确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进化需要。家长的位置。无论是基于对人自身进展的需要的认识,还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将孩子送到学校那样简单,而是应该承担起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不断的优化自身,是促进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家长依旧要主动接受终生教育。当老师、学生、家长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处理就会变得更为和谐。二、教育依托在教育的场所教育的发生必定有一定的情境和场地,自基础教育创立以来,学校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是组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级为组织结构的学校,教室又成为教学最主要的场所。此外,家庭和社会则构成教育的辅助场所。美国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让人意识到教室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