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季羡林养生观两汉时期医经家、经方家、房中家、神仙家等四大医学流派的中医经派合力巨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局部。《内经》理论对于天地、人、阴阳、五行等理论的问答一直影响到现代中医临床的诊治,其中又有大量养生理论也教诲人至今,身体以外要遵天地阴阳之法,循四季五运之道,身体以内要守阴阳五行之律,收敛纵欲放任之心。已故的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老不仅精通语言学、文学、佛学、传统文化,而且有自己独特的养生观,是以至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思维敏捷。季老称他是“糊里糊涂寿登耄耋”其实不然,讨论其养生思维实际与他的文学、佛学修养是息息相关的,与《内经》也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现本文就二者相同之处进行分析讨论。1.法天那么地,顺应日月晨夕。《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1]。人是自然界的一局部,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人与自然规律相适应,从而到达天人合一的养生目的。季老在《做人与处世》一文中说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第一件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即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宋人张载有文: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里的“与”即伙伴的意思。季老在《长生不老》中云:人死即是涅槃,人的生命只能有一次。不管寿长寿短,尽其力表达这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仅有的一生中过的和谐美满[2]。我们要把大自然看作伙伴。人只有做到顺应自然,法四时之气,遵守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做到世界的和谐。2.顺其自然,从其欲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上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此处志闲不是胸无大志,而是心境安定,内心平和,在喧嚣的城市中,奋斗过后的内心能够有一份恬静,才会形劳而不倦,从其欲达其愿。有讨论,人体躁动时,心理失去平衡,体内大量释放激素并与白血球结合,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由于精力及体能的消耗,各种感染性疾患也“乘虚而发”[3]。可是人要做到气顺心安,顺其自然,乐享眼下的生活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丘吉尔说过,人假如纠结于过去...